回覆列表
  • 1 # 京東安家一點通

    從年限上看2001年以前由於製造工藝簡單多數是六層樓房,肯定是磚混結構:磚是黃土或泥土燒製而成,從梁到地基都是磚混結構,還有部分平方是泥坯製成。一般樓層到6.7層

    優點,製造工藝簡單,易運輸,成本低

    缺點,時間長有風化,易碎的風險,使用年限低,容易受溫度影響牆體開裂!室內溫度得不到完全保障

    2018年以後樓房大多是框架結構:樓層普遍在33層以下,剪力牆結構適用於超高層

    優點,使用年限長,質量穩定,工藝先進,密封性好,造型可調節,抗震性高,保溫性好,節約利用土地,建築造型可科學設定

    缺點製造成本偏高,不易拆卸,工藝偏高,建築密度增加

    經濟發展越來越快,框架剪力牆結構是發展趨勢!

  • 2 # 水瓶座房產123

    六層樓房地基比較淺,現在樓房的地基深,而且因為地下車庫的問題,還要打帷幕,工藝上更復雜了。

    如果讓我挑選原來的六層樓房還是現在的高層洋房,我更願意選擇原來的六層樓房,因為那個時代的開發商還是比較守信的,至少在材料上該用什麼型號,用多少量,工期時間上這些都有保障,現在的高層洋房具體怎麼樣誰心理都沒底。

    有句老話說的好,越簡單的工藝越容易出錯,但這句話不適用於六層樓房上,或者說不適用於那個年代的開發商上,在那個福利分房還沒徹底結束的年代,房地產並不算暴利產業,所以房地產行業裡很少有向恩格斯資本論裡說的那樣,為了利益踐踏一切人間的法律問題。

    2001年建設的六層樓房和2018年樓房質量上有什麼區別?個人覺得最大的區別就是,新聞媒體裡六層樓房的質量問題往往都是以年久失修開頭,而2018年樓房質量問題往往都是以黑心開發商或無良地產商開頭,從這點不同我們就可以得出,兩個不同時代房子質量的最大轉變就是天災變成人禍。

    相隔17年,建築工藝不但沒有精進反而退步,新房不如老房質量好,這種新鮮事恐怕在世界範圍內也沒有幾個國家出現過,給大家講個我親身經歷的故事:

    當年日本侵華時在某地造了一座發電廠,大約四層高,之後這塊地劃為高層建設用地,工程方出資想把這座老發電廠拆除,用了很多時間辦法都沒法撼動電廠的支撐柱,結果提出爆破方式,直到後來這件事讓市文物局知曉,將發電廠列為文物保護建築才作罷。透過這件小事就可以看出,房屋的質量問題不是年代和工藝決定的,而是建築者是否把心思花在建設上。

    之前幾年傳的民國時期,德國幫助建設的下水道年久失修,後聯絡原來的德國廠家,廠家告知替換零件就在下水道某處,雖然這件事被闢謠,但為什麼當時很多人願意相信這個謠言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陳姓與易姓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