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灰灰ma

    學習應要“學以致用”。把學校學習的理論知識運用到生活中,才是真正地內化到了人的身上,成為了人的一部分。

    所以說,學習是把學校學習的東西忘掉剩下的東西才是真正學到的東西。

    剩下的東西,已內化於心了,就是真正地學習了。

  • 2 # 筑波君

    關於這句話,我認為這裡所說的教育主要指我們平時經常說的是否受過良好教育的教育。

    我們平時經常會透過一個人的外在表現來判斷他是否受過良好教育。包括他的行為舉止、他的言傳聲調、他對事物的看法、他的思維方式、他散發出的氣質、他的外表禮儀等等。可以說以上提到的這些人在舉手投足間表現出的東西,都不是某些具體知識或專業技能,但它們卻無不要求透過長期的積累和沉澱才能養成。

    當我們把在學校所學全部忘掉後,在為人處事、待人接物中會有怎樣的表現恰恰能反映我們的教養,而教養個人認為就是教育留下的成果。

  • 3 # 創客IP老梁

    這句話,周國平曾在他的著作中有所探討,他認為,沒有一個大師是把知識當作教育的目標的。他們當然都是熱愛知識、擁有知識的人,但是他們一致認定,在教育中有比知識重要得多、根本得多的東西,那個東西才是目標。

    那麼,那個應該剩下的配稱為教育的東西是什麼呢?其實就是兩種能力,一是快樂學習的能力,二是自主學習的能力。教育的目標,第一要讓學生喜歡學習,對知識充滿興趣,第二要讓學生善於學習,在知識面前擁有自由。一個學生在總體上對人類知識懷有熱烈的嚮往和濃厚的興趣,又能夠按照自己的興趣方向來安排自己的學習,既有積極的動力,又有合理的方法,他就是一個智力素質高的學生。這樣的學生,日後一定會自己不斷地去拓展知識的範圍,並朝某一個方向縱深發展。

    學習是一輩子的事,學校教育僅是一生學習的開端,即使讀到了研究生畢業,情況仍是如此。然而,我們看到的現實是,許多人一走出校門,學習就停止了,此後最多是被動地接受一些職業的培訓。檢驗一個人的學校教育是否合格,最可靠的尺度是看他走出校門後能否堅持自主學習。大學是培養知識分子的地方,可是,一個人取得了本科乃至研究生的學歷和文憑,並不就算是知識分子了。唯有真正品嚐到了智力活動的快樂,從此養成了智力活動的習慣,不管今後從事什麼職業,再也改不掉學習、思考、研究的習慣了,這樣一個人,我們方可承認他是一個知識分子——一個熱愛智力生活的人,一個智力活動幾乎成了本能的人。這個意義上的知識分子與文憑和職業無關。據我所見,各個領域裡的有作為者,都一定是自覺的終身學習者和思考者。

    現在再回到題目的這句話,我們可以說:假如你忘記了課堂中所學的一切,結果是什麼也沒有剩下,你就是白受了教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和男友異地五個月,他忙到就一句“你吃飯了麼?”該不該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