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伴媽學堂
-
2 # 慵懶是一種態度
家長朋友碰到這樣的情況,儘量讓寶寶多接觸同類型的孩子,寶寶就會漸漸好轉。有的寶寶是因為家長總是帶他單獨行動,很少或不同他人接觸,孩子也就變得不愛交往了。還有些孩子,本來願意同小朋友在一起,但父母怕他受欺負或“不衛生”,限制孩子與小朋友往來,動不動就說:“樂樂太淘氣,不跟他玩。”“小明真髒,不同他玩。”孩子就會受到影響,變得不合群起來。所以,當孩子不合群時,父母要為孩子創造與小朋友接觸的機會,鼓勵孩子與小朋友一起。平時帶著零食,和小朋友玩時,讓她學會分享食物,分享玩具等等!鼓勵引導為主!
由於天生的攻擊性和對自己東西強烈的保護意識,孩子是不會將自己心愛的玩具或者零食與他人分享,為了保證自己的東西不被其他人碰到,維護自己對物品的"所有權",有的孩子為了避免出現東西被搶的情況,可能就有點不合群。
當然我們也不要簡單地把孩子定義為"合群"或不合群",要多主動地去給他們營造一些環境,給他們以正確的引導,使他們有條件發揮和使用尚且稚嫩而生澀的社交能力。要為他們安排一些可以共同玩耍的遊戲,這對孩子社會行為能力的鍛鍊會非常有幫助。
孩子對於"合作"或是“分享”會有一定的認知,但整體上還處在以自我為中心的階段,以自己為出發點的心態仍占主導地位。
當他心態平和、沒有所有權糾紛的時候,他心中會和他人分享或合作的念頭,但這僅僅是個萌芽,他還沒有把簡單的想法付諸實施的能力,只會淺層次地去注意對方,試圖感受或發掘將要一起遊戲的方式和彼此相處的關係。他會想象出一些東西來,然後大喊著來吸引別人的注意,他會大聲地說:"誰想吃巧克力啊,好吃的巧克力哦!"或是說: “看!這有個好吃的巧克力!"
所以當孩子,不願意進行“孔融讓梨”、也不願意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時,請不要擔心他們的性格,因為這是在這個階段的正常表現。當然我們做老師的一定也要在合適的場景,正確的引導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