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似水年華8079

    鄭性之(1172~1255),字信之,號毅齋,侯官(今福州市區)人,家住吉庇巷。家世清寒,從小勤學;後來受學於朱熹,得到賞識,更加發憤苦讀。

    宋嘉定元年(1208年),鄭性之狀元及第,官承事郎、平江軍節度判官,盡責奉公。鄭性之憂國憂民,積極籌思良策,獻予朝廷。嘉定六年,入京召對,他提出“三論”,首論推崇“聖學”,以教太子;次論立國根本在於人才,人才所以立國,又在於氣節;三論紙幣、邊事、軍政軍事。都能切中要害,升授秘書省正字。

    嘉定八年改秘書郎,輪對時,再論國事。他說:“今日之憂不在垂亡之金,而在於蒙古與中原崛起之群盜。”並且建議:“當擇二三大帥,邊防之事悉以付之:規模一定,行之必能成功。”他還建議不要經常更換邊地的郡守,而應精選數十名能捨身為國的志士久任之,以鞏固邊防,這些建議不僅針對當時兵權過分集中於朝廷,導致國力日衰,而且還審時度勢,分析矛盾,解決矛盾。

    嘉定十二年,召任左侍郎官,他又奏言:“執政出一言,侍從之臣有忠憤不就者,立中傷之,此非國之福。”這是說,要允許不同意見,不要“一呼百諾”,更不要阿諛。這在當時的封建王朝中是多麼難得的見解!他還建議嚴懲貪官,一是媚臣,一是貪官,除掉這兩種人,政治自然會清明得多了。

    端平元年(1234年),鄭性之升任吏部侍郎。當年,金國在元軍和宋軍的聯合進攻下敗亡。接著,蒙古兵至洛陽,宋軍南撤。在蒙古日益強大的形勢下,鄭性之主張先鞏固邊防,撫綏遺民,積蓄力量,逐步經略中原。此議甚合理宗皇帝之意,升他為左諫議大夫,兼侍讀。鄭性之又提出,要想經略中原,應先減輕江淮一帶民眾的負擔,要嚴令邊帥“稍寬科條,為國家愛惜根本”。不久,升端明殿學士,又升參知政事,兼同知樞密院事。

    鄭性之度量寬大,嚴於責己,寬以待人。當時,淮東總領吳淵入朝奏事,為御史唐璘所劾。理宗欲留吳淵,鄭性之密奏不可;而唐璘反疑鄭性之袒護吳淵,疏劾性之“寬懦多私”。唐璘原是性之的學生,並且是性之提拔任御史的,因而,這一奏疏在朝廷中引起很大轟動。但鄭性之並不爭辯,還認為唐璘所言正是自己的弱點。後來,唐璘得知真相,對鄭的寬容大度極表敬佩,並後悔自己的輕率。鄭性之則泰然處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跟初戀談了三年,遭遇男友劈腿,分手了五年仍然單身,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