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陽光點心理
-
2 # 冷藏幻想
有疑問有好奇是好事,這也屬於學習。感到糾結感到累,可能是因為一個問題想不通,思維陷入了死迴圈,這種情況光憑腦袋想可能沒法繼續深入進行下一步分析推演了,那你可以藉助紙筆,羅列羅列,整理自己想到的,幫助你找到頭緒,找到具體想不通的是什麼,然後透過網路和別人探討,或者找相關的影視劇小說,看看別人是怎麼進行下去的。
-
3 # 直擊人生百態
是不是心理學方面的書看多了呢?總是拿心理學裡的一些規範來衡量自己的行為,生活就應該輕輕鬆鬆的,心理學也不能百分百的衡量我們的心裡,所以應該放心心中的心理學尺子,才能輕鬆一些
-
4 # 心理諮詢師曹懷寧
這個來訪者的問題讓我想到那個廣為流傳的“邯鄲學步”的故事。其實在我看來,那個故事的諷刺意味並不濃厚,反而很好地揭示出了人在剛剛接觸一種全新的思維或行為體系時的一系列正常反應。
這位剛剛接觸了心理學的朋友,因為只瞭解了一些零散的理論或表層的解釋方式,但卻還沒有在心裡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概念,理解其原理,於是就像那些剛學走路的人那樣,只懂在區域性動作上模仿,卻不知如何自然地調動整個身體來完成這一動作。於是,他們感覺特別磕磕絆絆,對自己的行為有著深深的不確定性,甚至到了懷疑人生的地步。
但實際上,如果他們能咬牙忍住現在的不適感,繼續深入地學習,慢慢地那些碎片化的知識和理解就會開始產生有機的連結感。他會越來越明白眼前的這一切究竟是怎麼回事,而不會單純以一些現成理論來套用。
就像那些真正知書答禮的人,他們不是單純地死記硬背禮儀規矩,而是自然會在舉手投足間流露出禮貌與尊重。
雖然每個人都會經歷這樣一個過程,但如果特別在意自己的表現是好是壞,特別怕自己做錯,時刻警惕自己有沒有行差踏錯,那麼反而有可能拉長這個過程。
因為當人特別在意他人的看法以及自己的表現時,就意味著他將大部分精力都投向了外界,而非專注於內心的理解與思考,而這肯定會讓自己內部的學習與架構進展變緩。
所以,求勝好強之心淡一點,慢慢來,也許反而比較快。
按照心理學的理論,好像一個很簡單的行為都是經過大腦的複雜處理,看見一個東西好像都被說的很複雜,最近整天懷疑自己是不是符合心理學理論,因為我自己並沒有感到這麼複雜,這麼累,感覺自己沒辦法正常生活了怎麼辦?
回覆列表
為什麼要讓自己的生活,行為,符合理論呢?
心理學理論是研究人的心理、行為後得出的大多數人的規律,並不能代表每一個人,人都有自己的特性,當你一定要按心理模式來生活,那麼,你就迷失了自我。
每個人站的角度不同,自然會有不同的認知。社會中的每個人都是獨立地個體,不可能每個人都做一樣的事情,其實你現在的想法也很獨特,從一個特殊的角度,考慮自己的生活。
心理學得有些研究,不過是把人自動化的過程分解開,就是為了能跟準確的研究問題。
如果每天要以分解的方式生活,把自動化的過程手動化,會很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