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掌心記

    隋朝開國皇帝隋文帝楊堅的國號“隋”是得於他的父親“隨國公”的封號。楊忠是西魏、北周時的名將。公元549年,楊忠率西魏大軍攻克南朝梁的隨郡(即隨州)、安陸等地,將西魏的政治版圖擴充到漢水以東。憑此戰功,周代魏後,北周明帝於武成元年(公元559年),封楊忠為“隨國公”,食邑一萬戶。楊忠死後,楊堅襲父爵為“隨國公”。北周末年,楊堅晉爵為“隨王”,其封地變為“隨國”。公元581年,以受禪讓的形式稱帝,定國號為“隋”,改元開皇。

    開國皇帝定國號一般都有非常有講究的,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以封地得名,二是以祖上國號得名,三是以自己的姓氏得名。其中第一種最為普遍,比如秦、漢、魏、晉等等,這是最流行的一種,第二種比如劉秀的東漢,劉備的季漢,劉知遠的後漢等等。楊堅雖然給自己尋根,稱自己是關西望族弘農楊氏楊震後裔,但其祖上最發達時候也只是位列三公,終為人臣,沒有稱帝的歷史,當然就沒有國號可繼承了,所以就沒得選,只有依據第一條的慣例,定國號為“隨”。

    定國號茲事體大,不可不慎,楊堅怎麼看這個“隨”字,總覺得中間這個“走之”寓意不吉利,有隨之溜走的意思在裡面,古代帝王圖的都是萬世基業,千秋永固,豈能容他隨隨便便就溜走,於是楊堅同學因鑑於“周、齊奔走不寧”,忌諱隨有走旁,遂去“走”作隋,以為國號。

    其實古代“隨”其實是個好字,有順從、跟從,體現在治國上有隨時、追隨,跟隨之意,蘊含著“先以己隨人,後人來隨己”的治國理政哲理在裡面,劉邦的一個“蕭規曹隨”,開創了大漢四百餘年基業。而“隋”字《說文解字》釋為“裂肉”(殘餘的祭品),顯然不是什麼好字。可惜楊堅同學還漢文化還是沒有學深學透,去“走”作隋,最終導致大隋王朝二世而忘,為唐高祖李淵的唐王朝作了嫁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孩給主播刷禮物,甚至用了父母掙的辛苦錢,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