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樂淘爸爸

    一個物種的體型受控於環境與整個生態鏈的限制。

    早期地球大氣裡沒有氧氣,生命(細菌類)無法登陸。當大氣中氧氣含量到達一定程度,臭氧層形成,可以有效遮擋紫外線的危害時,動植物才登陸。最初的生物體型偏小,到了石炭紀,大型植物出現,但是當時還缺乏可消化纖維素的細菌。另外,樹木本身量也大,因此可以有效地埋藏起來,這樣就把大量碳儲存起來,形成我們今天可以利用的煤。相對應的空氣中的氧氣含量顯著增加,這就催生了大型動物的出現,比如後來的恐龍。

    在恐龍家族統治地球時,為了獲取不同生態位的能量,它們本身體型也是分化的,有的幾十米長,有的也就是幾十公分大。在當時,我們的祖先哺乳動物無法和恐龍相抗衡,體型很小,苟且生活。

    等到白堊紀後期,發生生物滅絕事件,地球生態位發生重大變化,哺乳動物才崛起。有的哺乳動物分支體型逐漸增大,包括我們人類這一分支,從類人猿到智人,體型整體上是逐漸增大,但是並沒有像大象和鯨魚那樣誇張。

    這裡面是多種因素相互限制的結果。第一,大氣氧氣含量逐漸降低,目前已經不足以支撐恐龍那樣大的百噸動物。第二,人類走上發展智力的道路,大腦消耗大量能量,從而無法支撐大型體型。

    從目前來看,人類的體型較為適中,這樣的身材相對的生命在百歲左右,也適合社會知識體系積累,以及新老交替。

    所以說,人類體型是自然界發展因素綜合限定的結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哪裡年三十的晚飯一般是幾點開始吃,都吃什麼,有什麼講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