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皮的次數在各種昆蟲中很不相同,多數有翅亞綱昆蟲一生的脫皮次數大都在4-12次之間,如直翅目和鱗翅目幼蟲通常為4-5次。極端的例子也是有的,例如雙尾目的雙尾蟲Campodea和鋏尾蟲Atlas,只脫一次皮,而蜉蝣、石蠅等可脫二、三十次,衣魚甚至可多達五、六十次。
絕大多數昆蟲只在幼期脫皮,唯有在無翅亞綱中,如彈尾目昆蟲,在性成熟後,生長已經停止,還繼續脫皮。纓尾目中的斑衣魚Thermobia也有類似情況,它一生中可經45-60次的脫皮。
一種昆蟲的脫皮次數,一般地說,是相當固定的,但並非一成不變。環境因素的改變往往會改變脫皮次數,溫度就是其中之一。通常溫度升高可能加多脫皮次數,例如地中海粉螟(Anagasta kuehniella)在15℃時共脫皮4次(正常的次數),而在18℃時則增至5次。但也有些昆蟲在溫度增高時脫皮次數反而減少的,如大菜粉蝶(Pieris brassicae)在14-15℃時脫皮5次(正常次數),但在22-27℃時減少為3次。營養條件是另一個因子。皮蠹科(Dermestidae)和網衣蛾(Tineola biselliella)等幼蟲,在飢餓或食物太乾燥時,會大大增加脫皮次數。後者生活在十分惡劣的條件下時,脫皮次數可由4次增加到40次之多,發育期則由26天延長至900天。在這種情況下,脫皮後不但不能生長,反而蟲體越變越小。這種現象的生物學意義到現在還不明白。一般地說,營養不足往往阻滯脫皮,如吸血蝽象(Rhodnius prolixus)吸血不足,就不能脫皮。
脫皮的次數在各種昆蟲中很不相同,多數有翅亞綱昆蟲一生的脫皮次數大都在4-12次之間,如直翅目和鱗翅目幼蟲通常為4-5次。極端的例子也是有的,例如雙尾目的雙尾蟲Campodea和鋏尾蟲Atlas,只脫一次皮,而蜉蝣、石蠅等可脫二、三十次,衣魚甚至可多達五、六十次。
絕大多數昆蟲只在幼期脫皮,唯有在無翅亞綱中,如彈尾目昆蟲,在性成熟後,生長已經停止,還繼續脫皮。纓尾目中的斑衣魚Thermobia也有類似情況,它一生中可經45-60次的脫皮。
一種昆蟲的脫皮次數,一般地說,是相當固定的,但並非一成不變。環境因素的改變往往會改變脫皮次數,溫度就是其中之一。通常溫度升高可能加多脫皮次數,例如地中海粉螟(Anagasta kuehniella)在15℃時共脫皮4次(正常的次數),而在18℃時則增至5次。但也有些昆蟲在溫度增高時脫皮次數反而減少的,如大菜粉蝶(Pieris brassicae)在14-15℃時脫皮5次(正常次數),但在22-27℃時減少為3次。營養條件是另一個因子。皮蠹科(Dermestidae)和網衣蛾(Tineola biselliella)等幼蟲,在飢餓或食物太乾燥時,會大大增加脫皮次數。後者生活在十分惡劣的條件下時,脫皮次數可由4次增加到40次之多,發育期則由26天延長至900天。在這種情況下,脫皮後不但不能生長,反而蟲體越變越小。這種現象的生物學意義到現在還不明白。一般地說,營養不足往往阻滯脫皮,如吸血蝽象(Rhodnius prolixus)吸血不足,就不能脫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