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326543604128

    題三義塔 奔霆飛熛殲人子,敗井頹垣剩餓鳩。 偶值大心離火宅,終遺高塔念瀛洲。 精禽夢覺仍銜石,鬥士誠堅共抗流。 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魯迅先生作此詩於1933年。據人民網資料 事情的原委是:在日軍侵華時期,日本生物學家西村真琴博士為了救援戰爭中的受傷者,於1932年2月作為“服務團長”到中國。在上海郊外的三義裡戰亂的廢墟里,發現了因飢餓飛不動的鴿子,便帶回日本,取名“三義”,精心餵養。為了表達兩華人民的友善,他“期待生下小鴿子後,作為日中友好象徵送回上海”。可惜這隻帶回日本的鴿子後來遭遇黃鼠狼的襲擊死亡,博士及周圍人在悲痛之餘決定將其立冢掩埋。出於對魯迅先生的景仰,西村博士修書一封細說原委,並將自己畫的鴿子一併寄給在上海的魯迅,表達了日中兩國友好的願望。魯迅先生於是寫成上述著名詩篇。據1933年6月21日的《魯迅日記》:“西村(真琴)博士於上海戰後得喪家之鳩,持歸養之,初亦相安,而終化去,建塔以藏,且徵題詠,率成一律,聊答遐情云爾。”原題注說“三義塔者,中國上海閘北三義裡遺鳩埋骨之塔也,在日本,農人共建之。” 詩中所表達的是魯迅先生對中日友好的殷切盼望,然而,就在他去世的第二年,盧溝橋事變,日軍全面侵華,神州大地滿目瘡痍,萬千生靈慘遭塗炭。時值60年後的今天,抗戰勝利紀念日,重讀先生的詩作,不禁唏噓。縱觀歷史,中日關係屢經波折,可謂劫波度盡,但一衣帶水的地緣關係,又是兩國繞不去的鴻溝。近年來紛爭迭起,從輸油管道、教科書、靖國神社到東海油田,似乎可以預見的未來又被蒙上了一層陰影。 我只希望,在政府屢屢強烈譴責的背後,能多關注些國家的基礎教育建設,畢竟,那才是國家的未來之所在;而我們在遊行示威、抵制日貨之後,也能靜心反思自己是究竟為中華之崛起,為祖國之強盛,做出了多少貢獻。 相逢一笑泯恩仇。魯迅先生的意願,不知在何時才能實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成功男子違背諾言,有錢後的婚姻如何維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