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歇訓練:是指對動作結構和負荷強度、間歇時間提出嚴格的要求,以使機體處於不完全恢復狀態下,反覆進行練習的訓練方法。該訓練法優點在於練習期間及中間間歇期間均能使心率持在最佳範圍之內,改善心泵功能。20世紀50年代、德國心臟學家賴因德爾和教員倍施勒提出間歇訓練理論,認為訓練時心率達170—180次/分鐘,間歇後到心率達100—125次/分鐘時再進行訓練,這樣有利於增強心泵功能。
間歇訓練法的基本型別主要分為三種:
高強性間歇訓練方法:是發展乳酸能系統的功能能力、磷酸鹽與乳酸能混合代謝系統的供能能力的一種重要訓練方法,能有效發展中跑運動員的速度能力和速度耐力及衝刺能力。高強性間歇訓練時間小於40秒,心率190次/分鐘恢復為120—140次/分鐘,強度大,間歇很不充分。
強化型間歇訓練方法:是發展乳酸能代謝系統與有氧代謝系統混合供能能力以及心臟功能的一種重要訓練方法。強化性間歇訓練A型訓練時間小於40—1800秒,心率170-180次/分鐘恢復為120—140次/分鐘,強度大,間歇不充分。
發展性間歇訓練方法:是發展有氧代謝系統供能能力、有氧代謝下的運動強度以及心臟功能的一種重要訓練方法。發展性間歇訓練時間大於5分鐘,心率160次/分鐘恢復為120次/分鐘,強度中等,間歇不充分。
不同的訓練距離、不同的強度對發展不同專案的運動員所需要的各種能力是不一樣的。在實際運用間歇訓練法時要注意:間歇時間、間歇方式、訓練強度、訓練距離、重複的次 (組)數等因素,以期提高訓練的效果。
提升10公里跑
一般採用低混氧代謝能力訓練:l000-3000m的訓練距離,80—90%的訓練強度,心率在175—185次/min之間,間歇時間一般採用等時間歇,心率恢復到130次/min就進行下一次組的訓練。
也可嘗試變換距離間歇訓練法:這種訓練方法主要發展快速消除乳酸的能力、專項耐力及衝刺能力,此訓練手段可變因素多、適用面廣、比較靈活。採用的強度和間歇時間等因素應根據具體訓練任務、訓練水平來確定。
如為發展快速消除乳酸的能力時可採用:(300m快+300m快+400m中+300m快+300m快+400m中)×3~8組的訓練手段,前兩個300m大強度跑使體內的乳酸有大量堆積,後面的中等強度的400m跑主要是快速消除體內堆積的乳酸。
若為發展最後衝刺能力可採用如下的訓練方法:把專項拆分成若干段距離,最後進行400m或800m的衝刺訓練。
間歇訓練:是指對動作結構和負荷強度、間歇時間提出嚴格的要求,以使機體處於不完全恢復狀態下,反覆進行練習的訓練方法。該訓練法優點在於練習期間及中間間歇期間均能使心率持在最佳範圍之內,改善心泵功能。20世紀50年代、德國心臟學家賴因德爾和教員倍施勒提出間歇訓練理論,認為訓練時心率達170—180次/分鐘,間歇後到心率達100—125次/分鐘時再進行訓練,這樣有利於增強心泵功能。
間歇訓練法的基本型別主要分為三種:
高強性間歇訓練方法:是發展乳酸能系統的功能能力、磷酸鹽與乳酸能混合代謝系統的供能能力的一種重要訓練方法,能有效發展中跑運動員的速度能力和速度耐力及衝刺能力。高強性間歇訓練時間小於40秒,心率190次/分鐘恢復為120—140次/分鐘,強度大,間歇很不充分。
強化型間歇訓練方法:是發展乳酸能代謝系統與有氧代謝系統混合供能能力以及心臟功能的一種重要訓練方法。強化性間歇訓練A型訓練時間小於40—1800秒,心率170-180次/分鐘恢復為120—140次/分鐘,強度大,間歇不充分。
發展性間歇訓練方法:是發展有氧代謝系統供能能力、有氧代謝下的運動強度以及心臟功能的一種重要訓練方法。發展性間歇訓練時間大於5分鐘,心率160次/分鐘恢復為120次/分鐘,強度中等,間歇不充分。
不同的訓練距離、不同的強度對發展不同專案的運動員所需要的各種能力是不一樣的。在實際運用間歇訓練法時要注意:間歇時間、間歇方式、訓練強度、訓練距離、重複的次 (組)數等因素,以期提高訓練的效果。
提升10公里跑
一般採用低混氧代謝能力訓練:l000-3000m的訓練距離,80—90%的訓練強度,心率在175—185次/min之間,間歇時間一般採用等時間歇,心率恢復到130次/min就進行下一次組的訓練。
也可嘗試變換距離間歇訓練法:這種訓練方法主要發展快速消除乳酸的能力、專項耐力及衝刺能力,此訓練手段可變因素多、適用面廣、比較靈活。採用的強度和間歇時間等因素應根據具體訓練任務、訓練水平來確定。
如為發展快速消除乳酸的能力時可採用:(300m快+300m快+400m中+300m快+300m快+400m中)×3~8組的訓練手段,前兩個300m大強度跑使體內的乳酸有大量堆積,後面的中等強度的400m跑主要是快速消除體內堆積的乳酸。
若為發展最後衝刺能力可採用如下的訓練方法:把專項拆分成若干段距離,最後進行400m或800m的衝刺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