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藍調頹廢
-
2 # 耕小田
近年來訂單農業在中國農業發展中得到普遍關注,取得了不少成就,訂單農業已經為很多地區帶來了利益,如山東“超市+農戶”的合同模式提高了生產蘋果戶的收入,新疆番茄訂單產業等對農戶產量、收入增加的作用明顯,相對於非訂單農業,訂單農業的使用效率更高。
訂單農業的主要模式有“龍頭企業+經紀人+農戶”“龍頭企業+生產大戶+農戶”和“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三種新型訂單農業組織模式,與傳統的“龍頭企業+農戶”模式相比,對農戶的收入的影響呈現不確定性,其中“龍頭企業+經紀人+農戶”模式相比“龍頭企業+農戶”模式能夠顯著增加農戶收入。
我只是個普通人,不是什麼專家,所以只能站在自己角度淺談一下。訂單式生產應用最早.最廣泛和最成熟的應該是工業製造類。由於是流水線式製造,所以製造週期較短。能夠快速響應市場供應需求,並根據使用者的需求調整產品規格和產量。
但是農業因為生產週期較長(就算最快的蔬菜種植,週期也得按月算),整個生產過程中不可控因素較多(比如病蟲害,天氣等)。不能隨意更換產品種類(已經種好蘿蔔,別人要白菜怎麼辦?)生產規模不能隨意調整(農田面積就那麼大)等等,不可預估的因素太多。
所以農業搞訂單化規模都不會太大,只能小規模搞(船小好掉頭)。當然也不是沒有辦法,如果有一個可靠的平臺,將這些小規模生產單位管理協調起來,及時準確的收集市場資訊,快速應對市場變化,類似於把碎片化的七巧板拼起來其實也是一座堅固的橋!但要做到這點,這個平臺的資訊處理能力得多強,還得有相當強的市場預見性,最起碼得有股票期貨的思維能力才能把這個市場做大,總結下來:希望是有,難度很大!
以上純屬P民的個人觀點,不喜勿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