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鹹魚眼看世界
-
2 # 莫失莫忘永壽恆昌
古人的生活是慢節奏的,就在這“慢”中,產生了許多詩意的文化和歷史的印記。
在民間,因為古代多是以血親為紐帶進行社會聯絡,一個村子多是一個氏族,所以從根本上就決定一般人的親朋好友都是聚集在一起的。即使,是姻親關係,雙方距離也不會太遠。所以,普通百姓之間往來,也不需要發達的交通,網路系統。馬車,牛車,步行就能滿足要求。
在官方層面,存在中央策令上傳下達的客觀需求。所以從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便實施了車同軌,書同文,將車輛,道路,文字統一標準化,方便來往和交流。同時,也會設定官道,驛站。就是為了傳輸信件,來往交通。當然,交通主要是依靠馬匹等。
此外,也有水路交通,寄信的途徑。比如,京杭大運河的開鑿。再比如,“寄信船一隻,隔鄉山萬重”。
也有傳話性質的,比如丫鬟,小斯等幫著傳信箋。還有長途捎話的,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試想一下,你生活在古代,一切都是慢節奏,在你等待戀人的回信時,可否有一種“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的淡淡憂愁;在你赴京趕考時,提前一年甚至更長時間,就從家鄉出發,所有的艱辛都在金榜題名時一掃而光的激動。
總之,過去的節奏很慢,時光很長,感情很真。
-
3 # 祖國萬歲145758046
眾所周知,在‘通迅基本靠吼,取暖基本靠抖,交通基本靠走,治安基本靠狗’的以前,親戚朋友聯絡的方式基本都是靠捎口信或是書信往來。一個人去探親,坐火車前寫封信讓他火車站來接,一年半載後接到這個人時,在火車站已經混上丐幫幫主了。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古代的通訊方式也是是多種多樣的:有鴻雁傳書的書信、一鼓作氣的戰鼓、快馬傳書的驛站、書信使者的信鴿、無聲的旗語、山頂的訊息樹、鳴金就可以收兵的銅鑼、指明航向的燈塔,還有天空北方的北斗星……再到近代的電報,無線電波,傳真機,電話,大哥大,傳呼機,bb機,簡訊,微博、微信到如今的電腦、手機的網路時代。
就說我吧,15年前來到廈門買部手機是摩托羅拉,如獲至寶。辦一個移動卡還是本地通。出了海滄往漳州差不多30公里竟然沒訊號,只好拿著手機翻出電話號碼四處尋找公共電話。如今手機卡早已換成了全球通,去個地兒先讓對方發過來一個位置,用高德導航一下,聊個天影片一下,收付款掃描一下,交話費點選一下,悟空問答釋出一下(稿費太多提現一下)嘿,真方便!
回覆列表
瀉藥!
書信是最主要的通道,但是多為讀書人所用。
大部分平頭百姓,不識字者要麼求人寫信,要麼求旅人帶口信過去,也是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