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品味詩歌
-
2 # 待曉兒
先糾正一點,詞曲在宋元只是流行而已,並不是主要文學形式。只是相對於其他朝代來講更為繁盛,造成了詞曲是宋元主要文學形式的錯覺。詩文一直是古代文壇的主流,不論在哪一個朝代,詞曲的地位和詩文相比還差得很遠。
從詞曲流行來講,宋朝主要是詞,而元朝主要是曲,這和兩朝文人的精神面貌和社會地位有很大關係。
兩宋積弱,不論經濟如何繁榮,隨時亡國的危機一直籠罩在宋人心頭。所以宋人的作品早就沒有了唐朝那種發散式的豪邁,更注重內心精神方面的探索,所以詩文也開始講求理趣。那人天性中感性的一面又該怎麼表達?宋人把眼光放在了遊戲娛樂的文體上,就是詞。一時間好多人都開始進行詞的創作,以前不好在宋詩中講的話,比如豔情、愛戀等等,都可以在詞上肆意表達而不用擔心來自社會上的輿情壓力。所以詞變得流行起來並迅速成熟,大街小巷開始演唱,畢竟本身就是娛樂文體,寫著玩的。
有沒有不一樣的詞呢?有的,本有一條康莊大路能把詞提高到和詩文比肩的道路,就是蘇辛詞。但很可惜,這一派詞風並沒有傳承下去,詞也始終沒有改變娛樂文體的身份。
元朝的情況更為特殊,說起來,曲在這個時期的流傳,頗有一種辛酸無奈。雜劇和散曲成為了飽學文人賴以生存的謀生手段。
元朝並不是很看得起文人,看不起到什麼程度?講起來挺丟人的,連文字獄都懶得弄,說白了就是都懶得理會那些文人的嘰嘰歪歪。而取消科舉更是堵死了文人的生活前路,不能考取功名,就意味著他們必須要找一種工作來養活自己了。這就是元曲創作的直接動力,也是最主要的原因。說白了就給人寫劇本,賺點稿費吃飯而已,很大程度上是無奈之舉。但從客觀結果來看,寫得多了,元曲自然就流行起來了。
大家說的都很好很全了。
先說流行。他就是時行,就是社會的文化風氣。
宋流行詞。懂音樂的寫,如周邦彥,姜夔。不怎麼懂音樂的填,如蘇軾,陸游。不會寫不會填的愛聽。注意是聽音樂。唐詩也能唱,但到了宋代,聽眾的水平和要求就不一樣了,要求高了多了,規整,鏗鏘的唐詩的音樂節奏太單一了。詞的節奏,色彩多樣,長短不一,抑揚頓挫,節奏多樣,人們更願意聽曲子詞。
元流行曲。元代多元文化融合的時代。小令,因為聽眾的文化不同,和層次不同,在詞的基礎上增加了口語話的襯字,語言更白話易懂。同時,雜劇的流行,我們看出人們不單是要聽音樂,還要看演出。雜劇基本就是小令等曲牌的組合。元曲比宋詞,更白話,吸納的觀眾更多,更平民化,所以更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