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紅粉物語
-
2 # 澳洲網
啃啊,以各種形式啃著老,啃老的大頭還是在家住著不走或者用父母的錢買房,畢竟澳洲現在的房價對年輕人來說也是一筆沉重的負擔。經濟景氣程度有限的大背景下,澳洲年輕人的經濟獨立來得越來越晚,平均獨立年齡從21歲推遲至23歲。部分年輕人生存現狀的縮影已經變成了失業、未婚、在家住,每一項都有可能啃老。按照西方家庭觀念的傳統,年輕人18歲上大學或進入職場之後,一般就會搬離父母的家裡,走入新生活。不過現在,隨著房租的上升和大學學費的漲價,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繼續住在家裡,早在1997年,約半數18歲至24歲的澳洲年輕人與父母住在一起,而到2012~2013年度,這一比例已升至60%。超過高等教育年紀的年輕人,也仍有超過10%住在家中,而且完全不支付或只僅支付很少“租金”。這類曾經離開家上學卻有搬回家裡的年輕人被稱作“歸巢族”,墨爾本和悉尼“歸巢族”比例最高,兩地20歲至34歲的年輕人中,27%與父母一起生活。15%的澳洲人無法獨立承擔購房費用,需要家長贊助才能支付首付,澳洲家長平均會為首套房置業“贊助”6.4萬元。向家裡伸手要錢的年輕人也不少,86%的澳洲家長為子女提供財務支援,57%的年輕人每年僅需家長贊助一次,而19%的人承認一年中曾多次向父母索要贊助。經濟獨立是履行責任和兌現承諾的重要前提,誠然,不那麼美妙的就業率,兼職工作比全職工作多的職場等問題逼迫澳洲年輕人不得不去“啃老”,不過經濟獨立才是拿到話語權,經營自己人生的最基本要求,所以向父母借錢買房搬出去可能比“歸巢族”還成熟一些,不過也有些“歸巢族”就是為了攢錢置業,最後還是越來越難買得起房惹的禍……希望回答對提問者有幫助。:-D
-
3 # 英國英鳥
隨著房價瘋漲,經濟壓力加大,啃老已經成了中國社會一大流行現象。不少專家、媒體在談及這一現象的時候還經常會拿西方國家舉例,彷彿西方國家的年輕人個個都是獨立自主從不張口向家裡求助。
然而如今一些西方國家的啃老現象同樣嚴重。
據英國國家統計局的資料,現在英國,有340萬年輕人正在和父母同住,創歷史以來新高。而之所以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會選擇啃老,主要原因則是因為這些年房價暴漲。
有資料顯示,從從1997年到2016年這20年來,英國平均工資增長了68%,而房價則暴漲259%,房價收入比從3.6倍增長至7.6倍,倫敦的差距尤為明顯。25-29歲英華人裡擁有自己房產的比例,已經從1990年的63%下降到了現在的31%。所以不少買不起房,甚至租不起房的英國年輕人為了省錢,選擇了回家啃老,依附父母生活。
另外,就算是自己買房,不少英國年輕人也會尋求父母幫助。據社會流動委員會2017年的調查顯示,在所有第一次購買的英華人裡,向父母尋求資金援手的比例已經上升到了34%。
在歐洲有些國家,啃老現象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在葡萄牙、義大利、匈牙利和羅馬尼亞,超過40%的年輕人待在父母家。
2011年時,在義大利威尼斯還因為啃老鬧出了一件奇葩案件:當地一對老夫妻不滿41歲的兒子還呆在家裡啃老,所以求助了福利機構,讓律師寄信給自己兒子,勒令兒子搬出父母家,否則將要面臨法律訴訟。
在美國,近些年,啃老族的隊伍也在逐漸壯大。為了將來找一個好工作,很多美國年輕人會選擇進入大學。大學學費高昂,相當一部分的年輕人會從從銀行借貸來支付學費的。而美國的就業率近年來一直維持在低位水平,就業壓力重重,許多畢業生乾脆完全放棄找工作,學生貸款拖欠率連年攀升。生存壓力巨大,許多年輕人不得已選擇與父母一起居住,逐漸變成了“啃老族”。
看來,解決孩子們的啃老問題,對東西方父母而言,都是一個大難題。
-
4 # 賈小胖說籃球
如今,你要是仍然以為西方人18 歲成年後便被父母“扔”出家門不管不問,那可就錯了。沒錯,超市裡、快餐店中的確有青少年打工的身影,但他們打工的目的大多是“給女朋友買聖誕禮物”,或是“同學都有iphone. 父母卻不給我買”。訴求簡單、存夠錢後便辭職。而事實上,大多數孩子仍然在“啃老”。
最近,英國管理養老金業務的財務機構“蘇格蘭寡婦”(Scottish Widows)的一項調查發現,家有成年子女的父母中,有6成仍在動用儲蓄,送或借給子女數目龐大的金錢。據統計,每對父母每年為自己的孩子支出大約11776 英鎊,蘇格蘭略高,大約是13209 英鍾。這就意味著,每年成年子女從父母錢包中掏走的錢總計大約 725 億英鎊、與信貸緊縮惡化之前 2008 年的調查數字 670 億英鎊相比增加了 8%。
這些孩子會啃老到什麼時候呢?一般來說是成家、買房,甚至到有了自己的子女之後。然而一個有趣的現象是,父母年邁之後,肯從口袋裡掏錢贍養父母的孩子不多。基本上英國老年人在生活難以自理後會住進養老機構“HOME”,由政府主辦,聘請專人伺候。子女每年能夠探望一兩次,父母就要感恩戴德了。幾世同堂?聞所未聞。筆者的一位英國朋友彼特年過半百,他曾抱怨現在的年輕人不願意和老人呆在一起:“寧願辛苦工作後繳稅給政府,請政府替他們為父母養老。
-
5 # 澹奕
經常有國內的父母教訓自己的孩子:你看看人家美國的孩子,成年之後直接丟出去自己過,什麼都自己做,哪像你們這麼大了還靠我們生活。
啃老在如今是個非常普遍的現象,司空見慣,很多人覺得國外年輕人並不啃老,非常獨立,然而現實卻恰恰相反,實際上的歐美年輕人,甚至比國內更加喜歡啃老。
對於啃老這個詞兒,最早應該是出現在上世紀晚期的日本,那時候的日本泡沫破碎,出現了大量自我無法生存,在家裡靠著父母的積蓄白吃白喝過活的年輕人。
幾十年過去了,當年日本的啃老一代非但沒有減少,反而在增加,並且在老化。
子女在成長的過程中,依靠父母其實是一種常態現象,即便是在成年後,因為根基淺薄難以立足等原因,多少還是要靠父母的扶持幫助才能站穩。
如果僅僅是需要父母的部分幫助扶持,那並沒有什麼,可關鍵是如今很多的年輕人,對父母的索取毫無止境,達到了吃幹抹淨的程度,這就是切切實實的啃老。
當然,也不能完全怪責於年輕人,而是因為他們實在是沒有辦法。
如果正常大學畢業,二十多歲,要在三十歲之前成家立室,很少有人能夠自己承擔購房購車與結婚等,只能是父母出手,這也是如今絕大多數人啃老的癥結所在。
國內如此,國外也好不到哪裡去,許多人羨慕美華人在十八歲成年後就自己單過,也不需要再依靠父母,自己對自己的生活負責,啃老似乎在西方壓根兒不存在。
然而按照多年來歐美各國對本國實際情況的調查,西方的啃老比起東方,有過之而無不及。
美國三十四歲以內的成年人中,有81%依舊跟父母住在一起,並且由父母承擔其生活費用,而不跟父母住一起的那部分當中,有47%需要父母提供住房與交通補貼。
不僅是美國,其他西方國家也差不離,根據歐盟的資料,葡萄牙年輕人平均要跟父母生活到三十歲才會單過,整個歐洲只有北歐的年輕人,離開父母單過的歲數在二十歲出頭。
整體來說,歐洲多數國家的年輕人,都要跟父母一起生活到三十多歲,才會離巢。
歐洲從北到南,啃老的現象是不斷加深的,南歐各國的啃老程度最高,義大利超過六成的年輕人在四十歲前都不會完全脫離父母生活,啃老在歐洲也很正常。
在美國,啃老的年輕人被稱作是“彼得潘一代”,他們非常依賴於自己的父母,在這方面整個世界幾乎都是一樣的,美國與歐洲的情況,絲毫沒有稍微好一點。
與國內相同,歐美的年輕人啃老,大多也是因為無奈的現實原因。
在西方,購房、結婚之類的壓力同樣是非常大的,很多人覺得歐美買房子很輕鬆,但或許這些人根本不知道歐美的房子每年都要繳納各種費用,整體來說價格絲毫不低。
雖說是發達國家,可歐美很多地方找工作是很困難的,好工作找不到,髒累活不肯幹。
西方的年輕人其實分成非常兩極的不同群體,絕大多數的普通人生存是很艱難的,如果不依靠父母的話,他們很難立足甚至生存下去,所以也只能是啃老。
-
6 # 鹽焗鹹貝殼
雖然我不是西方國家人,但是之前看過非正式會談,聽外國代表說,國外的年輕人一般在畢業之後,父母會讓他們搬出去或者繼續住家裡但是付房租的那種,如果是搬出去住,一般會讓他們先找工作,找到工作會有幾個月的時間讓他們準備好獨立生活,其實我覺得這樣挺好的,既能夠鍛鍊自己的獨立生活能力,又能夠體會父母生活的不易,更加努力向上,成為更好的自己。
回覆列表
啃啊,在現今的社會,年輕人啃老它是一種常態,也是一種無奈。
曾經有傳言:“外華人18歲就把小孩子扔出家門,不養啦!”然而,事實的真相究竟如何?歐洲統計局的最新資料顯示,每10個18-34歲的歐洲年輕人,就有7個需要接受父母的經濟資助。這些資助不光涉及其交通及通訊費,還包括房租、餐飲等。
我覺得西方的年輕人普遍都比較晚熟,雖然他們有要獨立的意識,但是很多現實問題不能獨立出來。比如西方國家有些年輕人30幾都還都還在讀學業,父母就要對子女長期資助;有些即使有了工作執業證,要找相應的工作,就只能呆在家等工作訊息和安排;有些上了半年班就失業了,靠那點失業金根本不夠存活,只能都耗在家裡.....西方種種的啃老現象,它不是個人問題,不是家庭問題,而是社會的經濟問題,只要經濟復甦了,“啃老”不再是短暫的社會現象,而是社會發展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