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雨霽視角

    滿清自1644年入主中原以來,明朝的許多官員都紛紛投降了清朝。上朝的時候,滿漢兩班大臣各站一邊,兩班人有穿著打扮完全不同,滿足官員剃髮留辮,穿滿族的衣服,而漢族官員束髮戴冠,穿漢族的衣服。儘管大家穿著不同,但是大家也沒有異議,相互看著也還順眼。

    但是這一和平局面很快就被打破了,清朝下了剃髮令,凡是清軍所掌握的地方都需要在10天以內進行剃髮留辮,凡是不剃的人都一律斬殺。

    這個為後面漢族百姓帶了無數死傷的主意是誰想出來的呢?

    這個人叫孫之獬,是明朝天啟年間的進士,這個人是一個兩面派性格,誰得勢就跟誰,在魏忠賢當權期間,就跟著魏忠賢。

    後來清朝入關後,又主動投降了清朝,率先剪了辮子,換上了滿族的服裝。

    但是這一舉動,卻讓他兩面不討好,漢族認為他是背叛者,滿族又認為他”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所以滿族人也並不待見他,兩邊不討好!

    此令一出,天下譁然,滿漢民族的矛盾被激發了,中國儒家思想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孝之始也。 本來清朝也入主不久,民心不穩,反抗清朝統治的人也很多,但是大部分人還是剃髮保命。

    用一句話形容:”怕死者涕泣而剃,不怕死者寧死不剃”。

    當剃髮令下達到各地官府後,官府讓剃頭匠擔著擔子在街上強行剃髮,順治2年,剃髮令下達到江陰的時候,江陰的許多老百姓與鄉紳都請命,希望不要剃頭髮,隨著雙方矛盾的激化,當地百姓直接進行了武力反抗,將清朝官員抓進了監獄,清朝在得知了江陰造反後,便派官兵前去鎮壓,江陰百姓與官兵抵抗了81天后,終於城破了,清軍攻進江陰後,下令“滿城殺盡,然後封刀”,於是在接下來的10天裡,清軍對整個江陰城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大屠殺,將江陰變成了一座鬼城。遇難人數達到17萬之多,接下來又發生了“嘉定三屠”,遇難者5萬人之多。

    這剃髮令下達的期間,全國多處地方都發生了或大或小規模的不同的反抗。這就是一場由髮型引發 的血案啊。

    而事實上並不是這樣的,畢竟治國還是要講仁道的。

    首先:如果只是半禿而不是全禿影響並不大,因為清朝要求漢人剃頭髮是為了讓漢族服從滿足的統計,凸顯自己的統治地位。所以只是要求漢人進行留辮子,但是至於辮子的長短、髮量的多少並沒有嚴格的要求,所以對於禿頭的人來講,也不是很難辦到。只要象徵性的在頭頂上梳個辮子就可以了。

    同時,再去官府做一下備案,一方面找人證明 自己確實是禿頭,另一方面,將頭上僅有的幾根頭髮進行綁辮就可以了,或者花錢買一個假辮子帶在頭上,也是可以的。

    半禿的好解決,但是光頭又該怎麼辦呢?

    如果光頭都要被殺掉,那估計全國不知道要殺多少人!

    光頭分兩種,一種是和尚,出家人六根清淨,但是和尚都是在官府登記在冊的,有官方證明,自然不用擔心剃頭令的問題了。

    有的人先天就是禿頭,而且寸草不生,這樣的人其實和半禿的人一樣,可以去官府做登記,備註在冊,同時再叫上幾個同鄉做證明,按上手印證明確實是禿頭。

    這樣,也是可以倖免於難的。

    “三從三不從”政令緩和兩個民族的矛盾

    一個地域與另一個地域的人文、習俗不同是很正常的,兩個 民族的融合、文化相互浸透可以通過時間來慢慢實現。

    但是,清軍入關以來,強行要求漢人遵循他們的滿族文化,下令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這引起了漢族百姓的強烈反抗,而造成了一系統的流血、武力反抗、屠殺事件。

    難道統治者,真的不明白,頭髮難道比腦袋更重要嗎?

    這一系統的事件,都是由一個髮型引起的,此時,有一個人的提出了一個“三從三不從”的政令,拯救了許多 無辜的百姓,同時也緩和了百姓對於民族風俗的牴觸情緒。

    這個人就是洪承疇,他提出了:“生從死不從,官從吏不從、男從女不從”。

    這道政令是是指:歸順清朝的百姓中的女人,可以穿漢人的衣服,梳漢人的髮型,衙門的官差可以穿漢式的當差服,男人死後可以打開發辮, 穿上漢式的衣服入殮。

    事實上,清朝之所有要推行這個”剃髮令“並不真的僅僅只是為了維護本民族的風俗習慣,而是想通過改變髮式服裝這個外觀來達到從精神上打垮漢族民族精神的目的,特別是對於上層人士的民族精神 的打壓,可以使滿人更穩固自己的統治地位。

    同時,從這一個措施也可以看的出來,這個剃髮令的效果是很明顯的,漢人不再執著於本民族的服裝,他們開始漸漸習慣滿族的髮型和服裝,同時滿族也融入了漢族的文化,學習漢族的孝悌之道,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是不可以毀壞的。如果當兵的戰死沙場,屍體會就地掩埋,但是會把辮子剪下來,帶回家安葬。

    孫之獬雖然提出了剃髮令,但是真正執行和實施的確實順治皇帝和多爾袞!他只是一個小人物,但是這也證明小人物往往可以改變大歷史!

  • 2 # 遺產君

    髮型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很重要,不僅可以修飾臉型,增加時尚感,而且還可以增強自己的自信心,讓自己魅力四射,一個好的髮型能讓自己心情愉悅,精力充沛,現在的髮型千變萬化,應接不暇。

    清朝入主中原後,為了鞏固滿清的統治,摧毀漢人的抵抗意志,樹立滿清的威望,從身體和精神上奴役和打壓漢人,便推出了臭名昭著的“剃髮令”,嚴令要求全國上下所有男人都必須留辮子,不服從者一律問斬。

    漢人長期接受的是儒家思想的薰陶,講究“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損傷,孝之始也”,把愛惜頭髮提升到孝的高度來重視,無論男女,頭髮長了都不能剪,而是要盤起來。

    滿清統治者的倒行逆施自然是激起了漢人的強烈反對,幾千年的習俗文化不可能靠一紙命令就在全國推行,清朝統治者也採取了血腥的鎮壓,提出了“留頭不留髮,留髮布留頭”,凡是清兵所到之處,十日內必須剃頭,削髮垂辮,改從滿人的髮式服飾,否則將格殺勿論。

    滿人對於主動剃髮投降者,賞給高官厚祿,抗拒不尊者,全都殺掉,一個不留,像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陰九九之禍等等都是由此產生的殺戮悲劇。

    對於禿頂的人來說,只要就腦袋兩邊的頭髮剃掉,後邊留一點頭髮扎個小辮子即可,但由於這種髮型實在太醜,後來逐漸被陰陽頭替代。

    對於光頭的話,清朝統治者也犯愁,不能因為人家沒有頭髮就把人家給殺了吧,後來他們也想到了解決辦法,可以戴假髮,這個東西在清代以前就已經發明出來了;或者向上級、保長之類的人彙報備案,彙報之後會有憑證,在官員檢查剃頭時出示一下,也就不會惹上不必要的麻煩。

  • 3 # 達摩說

    別看清軍在入關初期對髮式如此較真,聲稱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但其實到後來江山穩定了,對髮式的要求倒並沒有那麼嚴格。

    首先一定要明白,所謂的髮式,在清朝很長一段時間內並不像電視劇裡所展示的陰陽頭,而是金錢鼠尾,即把頭顱四周的頭髮全剃掉,只留一頂如錢大,然後結辮下垂。

    但是,清朝規定了金錢鼠尾的髮式,但沒有規定辮子的長度,所以對於那些因為遺傳和身體原因禿髮謝頂的人,你只需要確保前額和兩側的頭髮都剃光,然後頂上留點頭髮,再象徵性地結個辮子就行了,誰叫你天生謝頂呢?

    當然還有一類人,就是沒有光頭。光頭分兩種情況,一種是特殊職業,比如僧人,那沒什麼說的,肯定是允許的。

    但如果你是天生禿頭,你必須要去官府說明情況,省得官方把你當成反清復明分子抓起來。

    不過,清朝歷來對禿頭的關注度很高,不次於對剪辮子的關注。因為禿頭既有可能是天生的光頭強,或是僧人,也有可能是剪了辮子的反清復明分子。所以,清政府一向對僧人群體十分警惕,尤其是那些雲遊四海的遊方僧人,他們的身份和行蹤很難確定,又時常被懷疑掌握某些妖術,於是成為清政府最為警惕的人群。

  • 4 # 藤樹先生

    剃髮令

    在中國歷史上,滿清可謂歷代王朝忠的另類,其另類的原因在於,滿清成功改變了自西周以來,歷代華夏百姓的髮型和服飾。在清朝,不按照清朝朝廷要求剃髮、留辮子的,會被處死。而滿清的這個政策無疑和中原百姓原有的觀念產生很大牴觸,為此,抗清戰爭因為滿清的這個政策而延續了二十多年,時至今日,剃髮易服依舊被視為清朝初年的三大暴政之一。

    李元昊和清朝統治者之所以要求百姓修改髮型,其目的都是為了驗證自己的政令在民間的執行力度,並藉此甄別出哪些人不願意臣服自己。

    但是,在清朝留辮子的政策中,存在著一個漏洞,那就是如果葛優、陳佩斯這樣禿頂、光頭的人,如果生在清朝,沒辦法留辮子,該怎麼辦?

    剃髮令的豁免人群

    事實上,對滿清統治者來說,剃髮令是為了分揀出反抗力量而推行的一種政策。因此,政策在執行的過程中,對於特定群體,是具備一定的豁免權的。

    此外,在戲子唱一些古代題材的戲曲的時候——比如《長生殿》(講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故事),清朝統治者也允許戲子穿漢服。

    從這些不難看出,在推行剃髮令的過程中,清朝政策的針對性很強。

    因此對於因不可抗力而導致的禿頂和光頭,既在主觀上,並不打算對抗滿清政令的這個群體,清朝也給予他們可以不留辮子的權利。不過,如同和尚、道士的度牒需要官府簽發一樣,禿頂、光頭等人,也需要去當地官府將自己的情況報備一下。

    同樣,在清朝,對於勞動人民來說,禿頂、光頭並不影響種田牧牛,但是對於想考取功名或者當鄉紳老爺的人來說,如果禿頂或者光頭,無疑會給自己帶來極大的不方便。

    因此,他們會選擇採購假髮,然後通過瓜皮帽等工具,將形象營造出留有辮子的形象。

  • 5 # 薩沙

    古人其實也會禿頭和謝頂,一是可能疾病,二是很多人先天遺傳就會謝頂。

    尤其是老人,年齡大了頭髮必然會稀疏,甚至基本掉光,是沒有辦法再留辮子的。

    但滿清是奉行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

    按照這個推論,禿子沒頭髮,他的人頭就要沒了。

    事實自然不會如此,不然滿清那些禿頭的王爺首先就要被斬。

    首先,如果你是半禿,不是全禿,問題不大。

    滿清規定只是必須剃髮加上留辮子,並沒有約定辮子的長度。

    所以,不是全禿的人,只要將前額和兩側的頭髮剃光(好心疼啊,本來就沒幾根毛),再在頭上象徵性的梳個辮子就行了。辮子再短也沒有什麼關係,只要有了就行。

    自然,這種半禿的人也要去當地政府報個備,說明自己確實是禿頭。

    自然,如果是鄉民不進城,就問題不大,沒什麼人去管你。

    雖然這樣,但半禿的人一定要剃髮加留辮子,這是缺一不可的,萬萬不能少。

    剃髮很容易,實在留不了辮子,拖個假辮子也能應付應付。

    如果你不剃髮,不留一個哪怕是象徵性的辮子,你的人頭一定不保。

    其次,如果你是全禿,也有辦法。

    真的全禿了,官府能拿你怎麼樣?總不能直接殺了。

    這樣全國不知道要殺多少禿頭!

    如果你真的像光頭強一樣寸草不生,你必須首先去官府報備,說明自己的情況。

    當然,不能自己一個人去空口說白話,還要邀請本地相對有名的幾個人(誠實的鄉民即可),寫個東西證明你是禿子。

    即便如此,如果證明你有反清復明的思想,官府一樣第一個將你這個禿頭抓起來斬首示眾。

    這一切直到滿清末年,還是很嚴格的。

    大家都知道,留美的幼童之所以被滿清強制中斷學業回國,就是有人剪了辮子。

    而魯迅在清末回到滿清朝廷擔任公務員(類似於教務處長),因為沒有辮子,就花費高達4塊大洋買了假辮子。而幾個親戚長輩發現他沒辮子,立即不再來往,他惹上麻煩。

    要知道,魯迅回來的時候滿清已經進行了新政,不再要求斬殺剃髮者,只要要求務必再留法,不然公務員開除,老百姓罰款。

    如果不是這樣,魯迅恐怕也就小命難保了。

    這裡多說一句,滿清這個髮飾就農耕民族來說,是愚蠢和荒唐的。

    作為遊牧民族,在馬上作戰必須留辮子,將前額和兩側的頭髮剃掉,不然一旦風吹,頭髮就會遮住眼睛,被敵人一刀砍死。

    當年契丹人甚至日本武士,也都是類似的髮型。

    但作為農耕民族,拖著一根長長的辮子,嚴重影響幹活,做什麼都不太方便。

    別的不說,洗頭髮就是大問題。

    搞笑的是,我們兩個男人永遠比他們的睡眠時間長。

    為啥?她們要洗頭髮。

    4個女同事有3個是長頭髮,洗頭髮再自然晾乾基本都要1個小時左右。

  • 6 # 腦洞趣味歷史

    頭髮,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象徵著尊嚴和孝道,《孝經》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清朝入關後,為了磨滅明王朝殘餘的鬥志,頒佈了一條“剃髮令”:京城內外,限10日,各省自詔令到達之日算起,亦限10日,官軍民一律剃髮,遲疑者按逆賊論,斬!

    當時的人,總結為“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

    清王朝的這條政令,在當時,一度得到了民眾的牴觸,還因此鬧出了幾起屠城的事件發生,民眾才被迫屈從。

    1、金錢鼠尾

    為了讓民眾能夠從心底上妥協,清王朝攻下廣州後,曾在“剃髮令”上說:金錢鼠尾,乃新朝之雅政;峨冠博帶,實亡國之陋規。

    “金錢鼠尾”指的是清初清王朝要求大家剃的髮型,因其要求頭上只准留銅錢大小的頭髮,並且辮子要細到穿過銅錢,就如同“鼠尾”一樣而得名。

    有頭髮的人,可以屈從,那麼沒頭髮的人或者出家的和尚,又該如何應對這樣的事件呢?

    畢竟,剃頭髮的前提,也要頭上有頭髮才行,如果一開始就沒有頭髮,那麼就算想剃也無從剃起呢。

    2、沒頭髮的怎麼辦

    針對沒有多少威脅的僧人、道士,清王朝沒有特別要求其剃髮,不過這些人中不剃髮和沒有頭髮的人就必須到僧司、道司這兩個對應的宗教事務所報備。

    只要官府給予了專門的身份證明,也就不需要擔憂剃髮,但相應的,如果不是正規的出家人,自己半路出家可就沒有這份優待了。

    “剃髮令”中無須剃髮的人:儒從僧道不從,男從女不從,俗從娼優不從。

    如果是不符合僧道中的任一類,在清楚的時候,禿頭是很容易被當成頑抗分子遭受殺身之禍。到了清朝中後期,這一現象有所緩和,如果是天生禿頭或者後天禿頭,同樣需要去官府報備,獲得准許後,也可以免除災禍。

  • 7 # 有書共讀

    辮子及腰,閒庭信步,看花開花落,聊天地人生;辮子繞脖,奮戰沙場,徵東南西北,為江山統一。

    大抵是眾多清朝熱血男兒的現實寫照。

    與其它朝代的熱血男兒不一樣的是,他們頭上的那條烏黑的長辮子,有時候比女子的滿頭釵飾還搶眼。

    清朝男子一律要留辮子,對於禿頂和光頭的人有什麼影響?

    一、“剃髮令”有特權

    清朝初期,為了打擊漢人的信仰,消弱漢族人民的反抗意識,清政府頒佈了“剃髮令”。

    以""不從者斬""為手段,強令其統治下的全國各民族改剃滿族髮型,即頭上的頭髮要被大面積剃掉,只在頭頂和後腦勺留一小撮頭髮紮成辮子。

    這個命令限制了修髮型的時間,十日的限期內不剃髮,或者剃髮不合官方標準的,嚴懲不貸,甚至會被斬首。

    特殊情況特殊處理,剃髮令允許禿頂推兩邊,光頭不需要留辮,前提是得要聽話。

    禿頂和光頭的人腦袋瓜本來就大面積光亮著,在這一剃頭運動中,他們倒也省心不少。特別是光頭的,只是無法能達到官方“留兩小辮子在頭上”的標準而已。

    二、中期辮子進化

    隨著清朝勢力的逐漸統一和穩固,剃髮規定有所放鬆,辮子也是由前期的留兩撮改留頭頂那一撮就可以了。

    而且頭髮留的範圍可以大一些,這時候的辮子就比較大,有垂感,比較大方得體,不像前期那般小家子氣了。

    而對於光頭的人來說,也沒什麼大影響的,只是省了編辮子的工夫,少了甩辮子的瀟灑而已。

    三、晚期制度鬆

    到了清朝晚期,剃髮越來越寬鬆了,男子剃掉前半部分頭髮就可以了,後腦勺後的頭髮全部編在一起,編起一根長長的大辮子。

    可以擼辮沉思,也可以繞辮練武。大辮子也成了清朝男子一道特別的風景線。

    隨著時間的增長,滿漢兩族之間的相處越來越和諧,社會上自然也就少了很多事端和摩擦,扎辮子也成為了一種習慣。

    至於禿頂和光頭是怎麼樣的,已無關要緊了,只要他們不反清就行。

    時代在變更,清朝的辮子風景也漸漸淡出了歷史的舞臺,成為了史書的記載,成為後人茶餘飯後談論的話題。

  • 8 # 史論縱橫

    這裡要明白一件事就是,剃髮令主要是針對有頭髮的漢人,而並非沒有頭髮或者頭髮少的人,縱橫本文就來講講清初時期為何會頒佈剃髮令,已經禿頂和光頭的人怎麼辦?

    清朝的剃髮令是廣受詬病的一項制度,簡單來說就是“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之所以清朝統治者會不遺餘力,寧肯引發血腥法抗也要推行剃髮令,實際上是出於維護自己民族文化傳統的深謀遠慮。

    辮髮是滿族文化的重要表現,就是男子將腦袋前的半部分頭髮剃光,然後腦後編成辮子,這種髮型跟滿族人的生活、生產息息相關,滿族屬於遊牧、漁獵文化,辮髮比較使用,在打獵、抓魚的過程中,相比長髮更實用,當然,相比現在的短髮還差了許多。

    漢族人更在意自己的頭髮,在漢族的文化觀念中,頭髮是生命的象徵,是一個民族顯著的標誌,在《孝經》中就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將頭髮與孝聯絡在一起,可見頭髮對漢族人的重要性。

    清軍要求漢族人剃髮,實際上是一種反同化的文化表現,清朝統治者認為,金國由盛轉衰就是因為在學習漢族文化的同時逐漸腐朽,而最終失敗。所以,即使後來的清朝統治者如何漢化,都在強調騎射乃清朝之根本。

    剃髮留辮,只是一種文化行為的高壓民族政策,實際上,對於當時的少數民族,也並不一定是要全部剃髮,清朝統治者對於周邊少數民族的政策只要是歸服並且納貢就行了。

    對於頭髮少的禿頂和沒有頭髮的禿頭,都不是清朝統治者所針對的,對於禿頂的人來說,看情況是否嚴重,因為清楚的辮子金錢鼠尾,是很小的辮子,只要有一丟丟就夠了,所以,根本沒有什麼難題。

    對於沒有頭髮的禿頂,這個有點難,但清軍也不是見到禿頂的就殺,如果是那樣的話,清朝的和尚還有了嗎?禿頂的人可以提前去官府報備,只要報備過了,就不會有大的麻煩。

    當然,古代的很多老百姓都不愛和官府發生糾纏,官府一般都是縣一級行政機構才有的,因此,清朝也有假辮子,或者是辮子接在帽子裡面,只要帶帽子就以為會有一個小辮子。

    還是那句話,清朝統治者讓老百姓削髮留辮子也只是一種治理老百姓的手段,對付的主要是那些留著長髮跟官府作對的人,真正對於禿頭,管控不是那麼嚴的,殺人還不過頭點地,天生不長頭髮你能把人怎麼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安卓系統在中國還能走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