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萬卷古今情
-
2 # 我釣我的寒江雪
縱觀中華上下五千年,幾乎歷朝歷代都有農民起義發生。起義軍摧城拔寨,當權者派兵鎮壓,戰火紛飛,生靈塗炭,對當朝當地不可謂影響不深。
每次起義的導火索可能具體各有不同,但歸納起來本質應該都一樣,那就是天災暴政激起了民怨,直至忍無可忍。所以起義一般來說並不是有意為之,而是統治者的不作為或亂作為引發的被動反抗。
以前我們在評價農民起義時多是一邊倒的正面肯定,其實起義有很多的侷限性,有的甚至是一種歷史的倒退。起義的領導者往往也是農民出身,受制於自身文化和經歷,對當前的社會缺乏深刻的認識,沒有治理國家的經驗,拿不出一套合理解決社會各階層矛盾的方案,只是簡單的以暴制暴。有的雖然也簡單提出了分田地和均貧富的主張,並沒有魄力和方法去徹底推行,一旦實力稍有坐大就小富即安,喪失了當初的革命理想,甚至過上了比統治者還要昏庸無道的生活。很多起義領導喜歡藉助宗教迷信來教唆農民造反,把自身美化成救世主,其實是一種對平民百姓的愚弄。所以,農民起義最終成功的很少,僅朱元璋一例。
說了這麼多但並不能否定農民起義對歷史的推動作用。起義之所以不斷湧現,就充分說明它是一種歷史的必然產物。面對農民造反,封建統治者除了鎮壓,必然也會反思統治的過失,在一定限度內做一定改良。當一個政權腐朽到一定程度時,農民起義要麼加速了其的滅亡,要麼直接推翻了它的統治,當一個全新的政權出現時,必然要經歷一段開明強盛的時期,期間,政通人和,民富國強,這也就是農民起義的歷史貢獻
-
3 # 康記741
由於統治者橫徵暴殮搞得餓殍遍野赤地千里民不聊生。農民為了生存官迫民反不得不反這是社會發展的規律對推動社會前進有一定作用但由於小農意識的影響沒有方向容易被人利用往往很快就以失敗告終……。
-
4 # 北大記著
除了黃袍加身估計都是農民起義,農民不起義,沒吃沒喝等死呀。吃不上飯了,就剩下拼命了,在戰爭中大量傷亡,百姓人員大量減少,這為新朝減少了資源睏乏壓力。古代沒有計劃生育,戰爭無疑是人口減少的途徑,人民起義最終讓一部分人取代另一部分人。人員減少了,新朝代一些修養生息政策走向人民,也算完成了更替!最少能夠再次解決溫飽。
回覆列表
歷史上的農民起義,都是發生在國家走向衰落的時候,這時候,皇帝昏庸,奸臣當道,經濟混亂,民不聊生,加之自然災害的催發,就這樣,在天災人禍的擠壓下,老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眼看著快要餓死了,那就幹吧,好歹可以從官老爺富人那裡搶點吃的,所以,農民起義動輒幾十萬,規模非常浩大。
但因為本身思維的狹隘和小農意識的影響,其維持戰爭果實的能力是有限的,對社會的破壞力也同樣巨大,比如東漢末年的黃巾軍起義,清朝的太平天國起義。
而其中,也不乏成功的典範,明太祖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