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好劇剪剪看

    按照《大明王朝1566》當時的歷史情況,國庫空虛,改稻為桑不過是因為絲綢的價格比糧食高,賣了錢多可以充國庫。如果實施嚴嵩提出的“改稻為桑”,將會導致淳安、建德兩縣災民無飯可吃,激起民變,進而引起整個浙江動亂,甚至可能會顛覆朝廷。

    嘉靖帝無為而治,最大的愛好就是修仙問道,看起來無所事事,整日不上朝,實際上整個朝廷的權利都握在他手裡。正是因為嘉靖帝大肆的修宮殿,才導致了國庫的虧空,此時他急切的需要一筆錢來彌補。改稻為桑的方略一經提出,他便拍了板,既是為了當時朝廷,也為滿足自己一己私慾。於他而言改稻為桑不過是他的一種權利遊戲和斂財之道。

    嚴嵩父子提出改稻為桑,大家都能接受,背後必定做了不少功課。但事實上不過是嚴黨中飽私囊的工具而已,小到地方官員,大到嚴世蕃,都可以藉機大撈一把。

    裕王徐階陣營裡,看出了嚴嵩的真實意圖。裕王作為明朝未來的皇帝,因為嘉靖帝的有意壓制,處處受制於嚴嵩父子。他們這股清流想借這次改稻為桑來成為倒臺嚴黨的利器,對於嚴黨多年來的禍國殃民的行為深惡痛絕,這是一次下手的好機會。

    苦就苦了胡宗憲,這個身處東南的封疆大吏,同時也是改稻為桑的具體負責人。他就像一個小媳婦,夾在嘉靖帝與嚴嵩,百姓和裕王之間各處勢力中受氣。對於胡宗憲來說,改稻為桑就像是一個燙手的山芋。

    如胡宗憲會見高翰文時,所說的那樣:

    高翰文提出的“以改兼振,兩難自解”方略,按照他的設想,朝廷下撥的賑災糧吃完之後,由有錢有田的大戶來出錢購買農戶的田。待到災情解了之後,改稻為桑的國策,再責成那些買田的大戶去完成。

    高翰文是一介書生,對當時的現實環境評估不夠,對於朝野之中各方勢力的利益認識不夠。所提出的方案初衷是好的,如果能夠按照這個設想來執行的話,的確也可以解浙江之危機,緩解朝廷國庫虧空的局面。

    但是當時朝廷嚴嵩父子大權在握,下面的官府山高皇帝遠,腐敗不堪。如果按照高翰文的構想,待到賑災的糧斷了之後,買田的人肯定會趁機壓價,官商勾結。到最後災民沒有了飯吃,必定會反。一旦激起民變,最先辦的人就是他胡宗憲。

    古語有云:民以食為天。天都塌了,亂不亂都是一死。到時以改兼振的方略,將會成為致亂之源。浙江的官府會縱容大戶壓低田價,進而從中獲得好處。到時候既不能抄大戶家,也不能勸說災民把田賤賣出去,牽扯到官府體制的腐敗,牽扯到朝廷裡面的人,最後還是會推行不下去。

  • 2 # 祺心協力

    這是政治站位,改也好不改也好,一個是錢一個是糧食,都是物資,只是上級階層選擇的不同,站錯為意味著淘汰,胡宗憲選擇反抗,有理解不同,更重要是利益集團的鬥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社會追求金錢利益的同時是否應該關注年輕人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