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駢文是古代中國一種特有的文言文文體,其句多四六對仗,故又稱四六文或四六、駢儷、駢體等,具駢文要點而有押韻者稱駢賦。全篇以雙句(儷句、偶句)為主,講究對仗的工整和聲律的鏗鏘。該文體在文學史上評價不高主要因為後期華而不實,適於寫景而不適於說理。
4
回覆列表
  • 1 # 謙無損

    不曉得天下第一駢文是哪一篇,清代的吳師機寫過一本《理瀹駢文》的中醫書,全書是駢文體(不太懂),是外治法的中醫書,按他的自序中說,治病效果好,還十分安全。感覺製作挺麻煩的,現代應該很少有人還在用外治法治病了。好東西可惜後繼無人啊!

  • 2 # 我是冰娉

    每每說起“天下第一”這四個字,總能腦補出金庸先生筆下的武林盟主的形象。

    “第一”都極容易引起爭議,更別說“公認”了。

    網上很多說法是《滕王閣序》是天下第一的駢文。其實,這也是各有各看法。不如說,它是千古駢文中的名篇。

    先說說什麼是駢文

    駢文是一種跟散文相對而言的文體。這種文體,在句法上講求對偶,聲律上講求平仄的配合,此外,還講究用典故,比喻等等技巧,後來甚至每句的字數都有一定的講究,所謂“駢四麗六”。它的特色主要在於講究辭藻的聲律。

    它的發展也有一定的過程。秦漢時期,散文開始出現辭賦化,如李斯的《諫逐客書》,排比鋪陳,富有文采,就是一篇駢文趨向的的散文,後人李兆洛在他的《駢體文鈔》中,稱它為“駢體初祖”。

    到了魏晉這種趨勢就更明顯,這是因為駢體文字在應用文方面,可以加強文章的辭藻華麗和章節的和諧,用在其他抒情散文上面,就顯得非常有詩意,比一般的散文更能吸引和感染讀者。

    到了東晉、齊梁時代,由於當時作家過的多是豪華奢侈的生活,他們的作品反映生活面很窄,也沒有什麼高尚的理想,因而只能在追求辭藻華麗和堆砌典故以及聲律上下功夫,而駢文這種句子整齊、音韻鏗鏘,講對仗,講典故的文體。正適合他們的要求,於是駢文在齊梁時期就迅速發展起來。

    到了南北朝,主要的駢文作家有鮑照、江淹、吳均等人,所寫的駢文各具特色。

    再說說《滕王閣序》為什麼能成為千古駢文名篇

    滕王閣為唐李淵之子李元嬰封滕王后,任洪州都督時所建。

    此文是王勃在上元二年(675年)春天赴交趾看望父親王福疇(時任交趾令),途經洪州時所作。

    用駢文體,通篇詞采絢麗,對仗工巧,聲調和諧,氣勢奔放,沒有刻意的堆砌鋪排之病,且易於記誦。即寫出了祖國山河之美,也抒發了心懷壯志而不遇於時的感慨,引起了當時讀者的共鳴。

    因此,在網上,才會有,多數答案說此文為天下第一的說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些書讀了好幾遍,還是能在某個片段讓你熱淚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