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生活問道

    對於《三國演義》中孫權的定位我更加傾向於梟雄而不是英雄。

    我們先看看曹操對孫權的哥哥孫策是如何評價的。

    孫權是在曹操與袁紹進行官渡之戰之際執掌江東的。

    這個時候東吳處於權利真空階段,看似平靜的江東局勢,其實暗波洶湧。孫策留下遺言“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這其實是早期的江東託孤,孫策知道以孫權的能力根本沒有能力掌控軍隊和江南士族,必須要依仗文武兩人輔佐。由於擔心權利集中,因此安排文武兩人互相制約。孫權雖然年輕,但有自己的想法,因此,執掌江東的第一件事就是重用魯肅,培養自己的親信勢力。孫權之所以重用魯肅,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魯肅第一次完整的、理論的闡述了謀奪天下的計劃,也可以稱之為《江東對》。

    孫權的父親、哥哥都是馬上征戰,殺伐出身,有金戈鐵馬的抱負不難理解。但孫權做為傳統文化為基礎培養出來的青年,不但沒有培養出來忠君愛國的思想,反而滿腦子的奪天另立的抱負。要知道,即便是同時期的曹操,也不過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霸道罷了。

    孫權始終是歷史程序的破壞者,而不是推動者。

    對於孫劉兩家的聯盟抗曹,原本是諸葛亮和魯肅不約而同採取的最正確的政治主張。

    在兩家聯合抗曹期間,曹操始終被迫處於防守態勢,劉備屬於主動進攻一方。至於孫權,每一次行動都是對眼前利益患得患失的計算。

    魯肅再世時還可以制約孫權,但隨著魯肅的去世,孫劉兩家的蜜月期也宣告結束。

    孫權對於三國最終破壞體現在取荊州上,雖說是呂蒙全盤謀劃行動,但是如果沒有孫權授意,呂蒙又怎麼可能有膽量破壞結盟大局?

    至於呂蒙的暴斃,明眼人不可能不知道究竟為何?三國不到百年曆史中,謀害功臣的事不多見,孫權此事算的上是欲蓋彌彰了。

    孫權為達目的毫無底線。

    奪取荊州之後,為了防止劉備報復,孫權主動與曹丕結盟。背棄孫劉盟約本就為天下人所不齒,與敵人聯手對付之前的朋友,更是毫無底線可言。

    曹操在濡須口與孫權作戰時還曾誇過孫權:“生子當如孫仲謀。”

    孫權取荊州後對曹魏做的舉動是降魏稱臣。

    要說呂布是三姓家奴的話,孫權也可算得上三朝家奴了。

    先事漢室------後降曹魏------自立為“吳”。

    這也算是夠奇葩的了。本來孫劉結盟,先滅曹操,再謀荊州,後圖天下的大略,生生被孫權給斷送了。

    荊州取到了,可窮極一生,也沒能走出荊州,最終還是窩在東吳稱帝,也算是過了一把皇帝癮。

    因此,無論從那個角度來看,孫權只能是表面上的英雄,實際上,還是狡詐居多的梟雄。

  • 2 # 不應該32

    劉備把天府之國搞成窮鄉僻壤,曹操坐擁中原也是面如菜色,唯獨孫權把蠻荒的南方改造成江南,至於是不是英雄根本不重要。劉備曹操在歷史上存不存在無所謂,唯獨孫權是必不可少的

  • 3 # 一蓑煙雨gg

    一,從年齡上來說,孫權是不折不扣的少年英雄。孫權雖然也是三國的一代雄主,但他的年齡卻與曹操、劉備差很多。曹操生於155年,劉備生於161年,而孫權生於182年,比曹操小27歲,比劉備小21歲。但是,孫權卻能夠與曹操、劉備相抗衡,這當然是有英雄氣概的;

    二,從用人上來說,孫權具有英雄的情懷。孫權用人具有許多長處,他的用人在整個中國歷史上也有其獨具匠心的地方。他用人從來不論資排輩,只能是人才,他就敢於破格重用。例如他破格使用年輕的陸遜為帥,從而一舉擊敗了強大的劉備的進攻。同時,孫權用人還堅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則,有人告諸葛瑾的狀,但孫權仍然非常信任諸葛瑾。孫權用人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敢於在關鍵時刻起用人才,並委以重任,從而取得出奇制勝的效果。他在赤壁之戰中重用周瑜就是明證;

    三、從個人素質來說,孫權具有英雄之氣。孫權非常勇猛,他經常帶領部隊衝殺在前,撤離在後,每戰必身先士卒,深得將士們的信賴。但是,這樣做也經常給孫權帶來危險,例如他在帶兵進攻合肥的時候,下令撤軍以後他仍然留在前線殿後,因而給了張遼以可趁之機,險些丟失了性命。但是,孫權在以後的戰爭中仍然一如既往,所以他們經常能夠打勝仗;

    四、從當時人對他的評價說,孫權也有英雄之名。曹操就曾說:“生子當如孫仲謀,像劉景升的兒子,那簡直是豬狗不如!”劉備也對孫權心有忌憚,他在京口會見孫權以後,曾心有餘悸地對部下說:“孫車騎長上短下,吾不能再見之。”

    五、從處理國家大政方針為說,孫權能屈能伸,具有英雄之節。他在自身實力弱小的時候能夠忍辱負重,積蓄力量,以求突破。他曾多次對魏稱臣,又曾多次對劉備作出重大讓步,表面上看他好象吃虧了,但實際上他的力量就是在這個時候得以不斷壯大。他能夠正確分析敵我力量的對比,從不與敵人死打硬拼,能勝則勝之,不能勝也不強求,充分顯示了一個政治家的廣闊胸襟。

    從這些事實看,孫權在三國時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英雄。

  • 4 # 諷吹莣漓傷127695146

    我們從其兄孫策的遺言中可知一二:孫策臨死前,把孫權叫過來,親自給他戴上印綬,對孫權說:“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很明白了吧,“舉賢任能,各盡其心”是孫權最大的優勢,也是當領導的最高境界。十八歲的孫權在接任後,不僅能讓程普、周瑜、張昭等一干老臣盡心扶持,自己還培養選拔了呂蒙、陸遜、諸葛謹等優秀人才,可以說在他周圍集中了一批精英人才,各司其職,才盡其用。

    三國時期著名的三大以弱勝強的戰例“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中,後兩大戰役都是與東吳有關,並最終由東吳取得決定性的勝利。雖然這兩場戰役的東吳前敵指揮官分別是周瑜和陸遜,但他們身後主持大局的是孫權,無論物資兵力上,還是精神層面的信心決心,孫權都給了前方極大的信任和支援。周瑜就對作為曹操說客的同鄉蔣幹描述了和孫權的關係,是“外託君臣之義,內結骨肉之恩。”就是說孫權與下屬處得像自家兄弟一樣,所謂“兄弟同心,其利斷金”。東吳的政權穩固,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孫權這種高超的人事處理方式。

    孫權是守成之君,但並非沒有問鼎中原的野心。但以東吳的實力,只能自保,無法進取。都知道吳軍水戰厲害,陸戰稀鬆。合肥逍遙津之戰,孫權親率十萬大軍,被張遼領七千守軍殺得屁滾尿流,自己差點當了俘虜。後來,甘寧在須濡口率百騎夜襲曹營後全身而退,勉強掙回點面子。但論水戰,孫權在須濡塢以七萬對曹操四十萬兵馬,沒讓曹軍佔絲毫便宜。他曾在霧天駕戰船察探曹營水寨,曹軍不敢出戰,只有放箭對應。孫權戰船儀仗整肅,進退有據,在曹營前轉了個圈,就吹著號打著鼓從容返航了。連曹操見後,都長嘆:“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

    相對於軍事,孫權在政治上的表現更成熟穩健。他是三國中最後稱帝的,東吳也是三國中最後亡國的。孫權不同於劉備、諸葛亮,不用說什麼“漢賊不兩立”。做為一位天才的政治家,他一直採用靈活的策略,按易中天的說法,是“沉得住氣,翻得了臉,彎得下腰,抬得起頭”。

    赤壁大戰之前,曹操得荊州,八十萬雄兵壓境,他派魯肅去給世仇劉表弔喪,之後促成了孫劉聯盟來對抗強曹;赤壁之戰後,他自知無力北上奪取中原,而劉備在荊州猶如一隻老虎趴在他枕榻旁,他就向曹操、曹丕稱臣;為子求姻受了關羽侮辱,他不動聲色,待關羽進攻襄樊,他派呂蒙白衣渡江,豪取荊州,殺了關羽;劉備傾全國之力攻吳,大敗於夷陵,曹丕在一旁虎視眈眈,他卻沒有乘勝追擊,而是與蜀漢求和;當曹操、曹丕、劉備去世,蜀漢諸葛亮傾向於聯吳抗魏,北伐中原時,他稱帝了。這是何等高超的策略!看得出,孫權是在魏蜀之間求生存,求平衡。猶如國手對弈,任何一次冒進和退縮都會招致滿盤皆輸。《三國志》作者陳壽說:“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矣。”這大概就是孫權被稱為英雄的原因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QG一隊撞車北慕車隊,直接將北慕的露娜ban掉了,KPL戰隊也“懼怕”主播的拿手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