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城觀點

    古代的君王或王侯、權臣確實有時不喜歡讓自己身邊的謀士公開,寧願秘密藏著,這至少有四個原因,一是不讓自己顯得有謀略,因為用謀士常被看成陰謀多,多謀易引敵人警惕;二是不想讓謀士搶了自己的風頭,想讓別人認為謀略是自己想出來的,怕別人瞧不起;三是將謀士與外面的人隔開,避免謀士被別人引誘了去,如果謀士改換門庭,主人將損失慘重;四是將謀士藏起來,避免謀士與對手接觸,怕的是走漏了秘密計劃或訊息。

    第一個原因是因為謀士輔助的主人太善於示弱,不喜歡強勢表現,怕別人把他當成善於借用詭計的人,保持神秘感,善於藏,這有利於麻痺敵人,以便在關鍵時刻謀劃出狠招,出奇制勝;第二個原因是因為謀士輔助的主人心胸比較狹窄,並有些自卑心理,如果讓人知道高明的招都是他的謀士想出來的,那他便會感到丟臉,而且,他也擔憂對手會瞧不起他,被敵手輕視,勝算就少;第三個和第四個原因是因為謀士輔助的主人比較小心、警惕,做事隱秘,想的也比較多,在他看來,多防著點總是有益的,謀士少與別人接觸,自然出現意外的可能性就小,他感到更安心。

    歷史上很多謀士的智謀超過君王,但他們卻成不了君王,或許,君王防著謀士就是其原因之一。如商之伊尹,周之姜尚,戰國的商鞅、韓非子、白起、範睢、蘇秦、張儀、孫臏,漢之張良、蕭何,三國的郭嘉、旬彧、 旬攸、賈詡、程昱、諸葛亮、龐統、徐庶、法正等,明之劉伯溫等,作為君王、帝王身邊的仲父、謀士、軍師等,都幹得不錯,而各個君王對他們的謀士方式都不一樣,有敬重的,有重視的,有親切親密的,有若即若離的,有不信任不尊重的,有言聽計從的,也有先重視而後殺之的,更有為防備奪君王天下而謀士被贊草除根的。謀士並不是那麼好當的,君王不公開謀士的身份也是正常的,謀士應該能理解,能應對,能用智謀來改善自己與君王的關係。

    當然,作為君王身邊的謀士,首先是看準時機,該積極獻策就主動出擊;而該默默無語就不要直言不諱,曲線表態或許更有效;更重要的,該激流勇退時,就要立馬行動,保命非常重要。雍正時期的鄔思道,當雍正掌權的事穩妥了,他便很聰明地離開了。越王勾踐是一位可以共患難不可以共榮耀的主,曾隨勾踐一同滅吳的范蠡看準時機帶著美女西施走了,從此天下多了一個富豪陶朱公,少了一個賢臣;而文種捨不得走,最後被勾踐賜一把劍,令其自裁,自裁前,文種仰天長嘆:“大恩不報,大功不還。其謂斯乎?吾悔不隨范蠡之謀,乃為越王所戮。”

    謀士應該記住歷史上血的教訓:“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足球出了底線,沒落地又給勾了回來,怎麼算呢?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