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有妖氣
-
2 # AQ14飛揚的沙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著春泥更護花"。代表著作者對愛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期望。花朵在繽紛五彩的美麗凋零之時,甘心願意化作滋養花兒的養料,來默默地回報往日花兒的養育。花對朵的養育之愛,朵對花的回饋之愛。愛不在於空喊口號,而在於真正地用心付出。父母和子女,老師和學生等都是對這種愛的完美詮釋。有句俗語,"受人點滴之恩,必將永泉相報"。培養愛,接受愛,感恩愛,回饋愛。愛心永在,世界和諧溫暖千載!
題中所問之句,是清代愛國詩人龔自珍《己亥雜詩》組詩中315首裡的第五首當中的後兩句,也因這兩句詩的高潔情懷,龔自珍的詩名婦孺皆知、名揚四海。這些詩寫於道光十九年(己亥年,即1839年),因而名曰“己亥雜詩”,這年也正是鴉片戰爭的前夕,時龔自珍48歲,年近半百,對清廷倍感失望,辭官返鄉的途中,看到國家內有民生凋敝、外有列強環伺,深感祖國河山大好卻只能眼睜睜看著黎民百姓生存於水深火熱中,心緒激盪難寧,寫出了一首首憂憤蒼莽的“已亥雜詩”。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離京路上,馬鞭揮動,指著天涯那一頭京城的方向,夕陽西下,自己對京中的掛念離愁,唯有“浩蕩”二字略可概括。唐代劉皂《旅次朔方》有“無端更渡桑乾水,卻望幷州是故鄉”之句,此處也是一樣,心底離愁如無邊無際的浩渺煙波,深廣無緒,令人心下難平。我這番回鄉,正如枝頭紅豔的落花,不是心中無情,不再牽掛民生國事,只是換了另一種愛的方式。那落花並不無情,即使凋落墜入泥土中,也可以化為來年的春泥,更加呵護著下一代的新蕊啊。我又何嘗不是如此!
龔自珍以“落花”為喻,寫出了自己身世飄零之感,“天涯”“日暮”“落花”,一些列色調幽暗的事物指明瞭詩人內心的苦悶與不安。詩人想要改變這清末亂世,奈何明白這是奢念,只能將自己的心曲借落花為代言,對春天宣誓,表明自己對祖國的熱愛及甘願奉獻自身的博大價值觀,使人感慨欽佩,動容萬千。
也有人說,龔自珍三百多首《已亥雜詩》中,有一百來首是關於一位名叫靈簫的風塵女子的,她是詩人的紅顏知己,而詩人作此詩時,倉促離京,靈簫並不在京城,所以無法當面送別,也是造成他“浩蕩離愁”的一個隱蔽因素。
龔自珍此次毅然辭去禮部主事的官職,正是覺得在朝堂上變革無望,打算回到家鄉,主掌書院,做個鄉間老師,將自己的學業和思想傳給更多的民眾,讓自己的餘溫餘熱貢獻給祖國最後一份力量。此謂“化作春泥更護花”。如他心志之堅、心致之高,可以說在清末的亂世中已經極為罕有,也因此更加使人心生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