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鄧海春

    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會出現能力與功績不匹配?是他明明沒做那麼多還有了名聲?還是他有能力可是卻沒能施展出來?那這樣的無處施展才華,是因為時局還是因為自身?

    都有的,中國歷史這麼久遠,一點都不缺這些人。

    有人苦苦鑽營而化作歷史塵埃,而朱舜水卻是在巧合之下留名日本。

    朱舜水,明末儒生。南明覆滅以後,朱舜水逃往日本。因緣巧合之下,結識了水戶藩藩主德川光圀。德川光圀和朱舜水一個不會說中文一個不會說日語,趕巧的是,他們都會寫漢字。就在這紙筆的一來一回間,德川光圀被朱舜水的學識深深折服,懇請朱舜水在自己家中布帳講學。朱舜水當時覺得自己暫時無力復明,和其他人一起研究研究學術也是可行的,便和德川光圀以及德川家的幕僚們分享自己的見解。

    可朱舜水是誰?是一個徹徹底底的儒生啊,儒家思想是深深融入他的骨血的啊。這不分享自己的見解還好,一分享,就讓德川家的人看到了儒學的精華。德川光圀在朱舜水的影響下,認識到了具有這樣的社會精神倡導是多麼的重要,慢慢有了在日本發展一種更強勁的社會思想的想法。

    後來,朱舜水幾度回國參與復明,而德川光圀則開始主持修撰《大日本史》,企圖藉此宣揚一種新的精神。這種精神,在後來慢慢演變為軍國主義。

    朱舜水,因為最初和德川光圀的交流,“推動”了日本文化的發展,在日本頗受推崇。

    而無處施展才華的,辛棄疾實在是典型裡的典型。

    少年時,辛棄疾因為組織抗金且頗有戰績而被朝廷徵召。哪曾想,這一去朝堂,便再也沒能回到戰場。辛棄疾無疑是頗有軍事才華的,不然他不會少年成名。可他無疑也是沒能施展才華的,南宋的政策不允許他北去抗金。“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本能成長為南宋一員大將,為南宋收復北方的辛棄疾,迫於時事,未曾,也永不會擁有與能力般配的功績了。而因為自身而就此止步的遺憾,霍去病怕是極有“感觸”。

    那個十七歲就能率領八百騎兵大敗匈奴的奇才,如果能繼續率兵直到七十歲,那大漢該是怎樣的光景?可惜一切,有關霍去病的一切,都定格在了他的二十四歲。隨著他離開的,自然有他那保家衛國的本事。

    都說,天道無常。這人世存在太多的意料之外,也許是驚喜,也許是悲哀。以史為鑑,我們足以清楚,把握當下和機會,是多麼重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和前男友互相愛著,但我做作讓他覺得累分手了,不能挽回是事實,怎麼才能不愛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