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國史記聞

    中國歷史上,宋朝的國祚雖然僅次於漢朝,並且經濟和文化都達到了封建歷史上的巔峰,但是一提到宋朝,我們就想到它很“弱”。那麼同樣是面對北方遊牧民族,為什麼唐朝能夠戰勝突厥而宋朝無法戰勝契丹呢?國史君(國史通論)認為,可能包含一下幾個原因:

    第一、唐朝軍隊的戰鬥力要比宋朝要強

    趙匡胤開國之後為了防止唐末至五代十國這百年間頻繁出現的軍閥割據情況而採取了“重文輕武”的策略,又由於宋朝都城汴京無險可守,更加導致了宋朝需要養活大量的軍隊來拱衛京師,此時的軍人幾乎成了一種職業,冗兵冗官的現象越來越嚴重,戰鬥力自然會下降。

    第二、宋朝和唐朝的立國基礎不同

    史稱強盛王朝的漢朝和唐朝,在立國之前都有一個短命卻做出巨大貢獻的王朝,即秦朝和隋朝。兩個朝代都是二世而亡的大一統王朝,其國君都給整個中華民族留下了寶貴的遺產,他們國祚短暫更是起到了“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作用。但宋朝立國之前中國經歷了數十年的分裂時期,經過太祖和太宗兩任皇帝的努力才完成了中原地區的基本統一。如果宋朝能夠繼承唐朝的衣缽,河套平原、燕雲十六州等地都在自己手中,那麼與黨項、契丹、大理等政權的戰爭中勝負就未可知了。

    第三、突厥和契丹有本質上的區別

    這兩個北方民族雖然都可以被稱為遊牧民族,但是已經有了本質上的區別——突厥基本上是逐水草而居,沒有固定的領地,沒有完善的制度,也基本上沒有經濟和文化基礎。但契丹就完全不同了,他們的首領不是自稱大汗而是自稱皇帝,他們學習中原的文化和制度,甚至以漢字為基礎發明了自己的文字。他們還有了大量的城市,有了國家的概念,並且利用漢人來鞏固和發展自己的國家。他們不像突厥一樣搶了就跑,而是步步為營,逐漸向南發展,尤其是他們牢牢抓住戰略要地燕雲十六州不放,甚至還曾經想要回周世宗柴榮打下的關南十縣。

    第四、宋朝有大量關鍵領土丟失

    在冷兵器時代,山河之險非常重要、騎兵作戰非常重要,但是宋朝卻都被限制住了。首先,燕雲十六州的丟失讓北宋只得在北方前線駐紮大量部隊來防守契丹南下,河西走廊的丟失又讓宋朝疲於奔走;其次,燕雲十六州和河套地區這兩個重要的產馬地都被契丹和党項控制,宋朝只得發展步兵,這又讓宋朝陷入了“冗兵冗官”的窘境。

    所以,唐朝能擊敗突厥而宋朝無法戰勝契丹,既有客觀上的限定因素,又有宋朝重文抑武,自我禁錮的原因。

  • 2 # 海條子

    古代戰爭,永遠符合孫子兵法,或者到現代也可以,所以好多卸車將軍都帶著孫子兵法。宋朝嘛,北宋嘛,由於開國皇帝的不正義奪取皇位,所以好後怕自己的事情被部下重演,所以就定了個祖規“以後幾帶兵打仗都臨時上調將軍,不讓某將軍長期帶著一支軍隊”,之前還來了個我們都熟悉的“杯酒釋兵權”,也是這原因(同時這也許是一百年後岳飛死的最根本原因)。哦,差點忘記了孫子兵法,經過上面的決定後,宋朝的軍事武力,馬上被消弱了,就變成了孫子兵法裡面的“此消彼長”。人家在漲武,你在弱武,那麼被捱打是正常的事情。別說強大的契丹,就算是建國的初哥西夏李元昊也敢來欺負,也把大趙家打的象狗……

  • 3 # 白馬非馬1001

    宋立朝時,契丹已建政50年。託石敬瑭之福,遼據東段長城和燕雲之地,華北平原已門戶大開。

    最要命的是,契丹遼國治下漢人近8百萬。不缺工匠,可為戰馬披上高質量盔甲,解鎖全部冶金技術和攻守器械;不缺炮灰,漢人步兵非常擅長攻城守城和陣地戰。

    契丹遼國最大的失誤,是未能充分挖堀漢軍炮灰的潛力,以漢制漢方能大量消耗宋軍實力,還能相互拉仇恨;亦未能識別和重用軍事才能卓著的漢奸將領,他們在攻城拔寨招降漢人方面會更有優勢。

  • 4 # 關中左拾遺

    北宋先天不足,石敬塘把燕雲十六州送給契丹,這些地方的漢人給契丹提供了糧食和工匠。而北宋則失去了良種馬產地,騎兵長期不行,只能被動挨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眉尾上有豎的凹痕是怎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