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上甘嶺的旗幟
-
2 # 見微45
印巴分治並不是英華人一開始的打算,不能僅看作英華人的謀劃。英屬印度沒有走向統一而分劃為了幾大塊,有其歷史文化的因素。
首先,緬甸人是不願留在原英屬印度框架下的。緬甸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地區,在歷史和文化上與南亞有顯著差異。
其次,南亞的宗教矛盾由來已久。歷史上的穆斯林王朝,曾經推行了不包容的政策,壓迫印度教。而英華人染指南亞的時候,南亞本就是一個分裂狀態,英華人採取分而治之的方式,重用人口占少數的穆斯林來壓制人口占多數的印度教徒。當英華人離開的時候,英屬印度的內部矛盾就明顯了起來。穆斯林在政治上被排斥,民間暴力衝突難以抑止,然後才形成的分治方案。然而後來的歷史已證明即便分治也並沒有帶來和平與安定。
廣義的印度,即整個南亞,在歷史上是一個長期分裂和動盪的地區。這個地區內部雖然相對於外部存在著一定的歷史文化聯絡,但多樣的民族、宗教、語言所表現的差異性,已展示了統合之路的艱難。
即使印巴沒有分治而出現了一個更龐大的印度,印度也難在幾十年間對世界格局產生重要影響。
印度不是透過革命或解放戰爭建立的政權,而是接手由殖民當局移交的權力,其各地方歷史上長期分化獨立,國家凝聚力是先天不足的。
印度沒有“新文化運動”,沒有指導變革和建設的理論,時至今日,政府效力低下,中央施政難以在土邦施展,種姓制度仍然妨礙其社會,婦女不得解放,許多傳統的陋習未能革除。這樣的印度,如何奢望其左右世界格局?
然“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從脫離英國殖民至今,印度未嘗沒有成為世界強國的可能。但在印度照搬的西方民主制下,印度沒有大刀闊斧改革的可能,以至積弊至今。
事在人為,不應怪印度的某些傳統太強大,也不是印度人愚笨,掌握不了快速發展的強國之法。政治與文化是有著互動作用的,政治的力量本可改變文化的面統,但西式民主下,往往只有被民意裹挾、被黨派紛爭拖累的政客,沒有深謀遠慮、能凝聚人心的政治家。
回覆列表
歷史不容假設,不過我們還是可以略微分析一下。既然討論沒有分治的情況,那麼我們就只討論是一個國家的情況:1.國內教派衝突不斷(參考中東和現在的巴基斯坦),導致政局不穩,國家混亂。2.不存在兩個國家的對抗,可能沒有其他強國的支援,沒有發展核武器(參考巴西),軍事實力不強。3.國際地位可能比現在還低,沒有核武器,又不會爆發國家間的戰爭,沒有石油,大國不會關心。4.最終成為一個面積較大,人口眾多,經濟不發達,社會不穩定,科技不發達,軍事落後,沒有國際影響力和存在感的三流國家。還不如現在分治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