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九齡,字子壽,一名博物。九齡幼聰敏,善屬文。年十三,以書幹廣州刺史王方慶,大嗟賞之,曰:"此子必能致遠。"
開元十年,三遷司勳員外郎。時張說為中書令,與九齡同姓,敘為昭穆,尤親重之。十三年,車駕東巡,行封禪之禮。說自定侍從升中之官,多引兩省錄事主書及己之所親攝官而上,遂加特進階,超授五品。初,令九齡草詔,九齡言於說曰:"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為先,勞舊次焉。若顛倒衣裳,則譏謗起矣。唯令公審籌之,無貽後悔也。"竟不從。及製出,內外甚咎於說。
初,張說知集賢院事,常薦九齡堪為學士,以備顧問。時范陽節度使張守珪以裨將安祿山討奚、契丹敗衄,執送京師,請行朝典。九齡奏曰:"祿山狼子野心,面有逆相,臣請因罪戮之,冀絕後患。"上曰:"卿勿以王夷甫知石勒故事,誤害忠良。"遂放歸籓。
二十三年,加金紫光祿大夫,累封始興縣伯。李林甫自無學術,以九齡文行為上所知,心頗忌之。乃引牛仙客知政事,九齡屢言不可,帝不悅。二十四年,遷尚書右丞相,罷知政事。後宰執每薦引公卿,上必問:"風度得如九齡否?"
開元二十三年,加封為金紫光祿大夫,累官封他為始興縣伯。李林甫自己不學無術,因為張九齡的品行被皇帝賞識,心理非常妒忌他。於是推薦牛仙客擔任知政事(或者譯為“掌管政事”),張九齡多次說不行,皇上不高興。開元二十四年,升任尚書右丞相,免去了知政事。後來宰相每次推薦公卿時,皇上一定會問: “節操、品質、度量能夠像張九齡嗎?”
九齡為中書令時,天長節百僚上壽,多獻珍異,唯九齡進《金鏡錄》五卷,言前古興廢之道,上賞異之。又與中書侍郎嚴挺之、尚書左丞袁仁敬、右庶子梁升卿、御史中丞盧怡結交友善。挺之等有才幹,而交道終始不渝,甚為當時之所稱。
至德初,上皇在蜀,思九齡之先覺,下詔褒贈。
張九齡,字子壽,一名博物。九齡幼聰敏,善屬文。年十三,以書幹廣州刺史王方慶,大嗟賞之,曰:"此子必能致遠。"
開元十年,三遷司勳員外郎。時張說為中書令,與九齡同姓,敘為昭穆,尤親重之。十三年,車駕東巡,行封禪之禮。說自定侍從升中之官,多引兩省錄事主書及己之所親攝官而上,遂加特進階,超授五品。初,令九齡草詔,九齡言於說曰:"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為先,勞舊次焉。若顛倒衣裳,則譏謗起矣。唯令公審籌之,無貽後悔也。"竟不從。及製出,內外甚咎於說。
初,張說知集賢院事,常薦九齡堪為學士,以備顧問。時范陽節度使張守珪以裨將安祿山討奚、契丹敗衄,執送京師,請行朝典。九齡奏曰:"祿山狼子野心,面有逆相,臣請因罪戮之,冀絕後患。"上曰:"卿勿以王夷甫知石勒故事,誤害忠良。"遂放歸籓。
二十三年,加金紫光祿大夫,累封始興縣伯。李林甫自無學術,以九齡文行為上所知,心頗忌之。乃引牛仙客知政事,九齡屢言不可,帝不悅。二十四年,遷尚書右丞相,罷知政事。後宰執每薦引公卿,上必問:"風度得如九齡否?"
開元二十三年,加封為金紫光祿大夫,累官封他為始興縣伯。李林甫自己不學無術,因為張九齡的品行被皇帝賞識,心理非常妒忌他。於是推薦牛仙客擔任知政事(或者譯為“掌管政事”),張九齡多次說不行,皇上不高興。開元二十四年,升任尚書右丞相,免去了知政事。後來宰相每次推薦公卿時,皇上一定會問: “節操、品質、度量能夠像張九齡嗎?”
九齡為中書令時,天長節百僚上壽,多獻珍異,唯九齡進《金鏡錄》五卷,言前古興廢之道,上賞異之。又與中書侍郎嚴挺之、尚書左丞袁仁敬、右庶子梁升卿、御史中丞盧怡結交友善。挺之等有才幹,而交道終始不渝,甚為當時之所稱。
至德初,上皇在蜀,思九齡之先覺,下詔褒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