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6843575346
-
2 # 左眼角度
不管是虧是賺,我們首先了解社會情況!
因為這一套理論體系對鞏固皇權極為有利,被漢武帝採納,最終完成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終極目的。仁義禮智信就是儒,也是儒家的五種道術。
這五種美好的品性是儒家希望人能夠具備的五種美德,身懷這五種美德而不顯露的人稱之為君子。儒家的終極目的就是要把天下的每一個漢人都改造成君子,一旦成功,天下就會出現道不過三代,法不二后王這樣有秩序的場面。
其次看看孔融的家庭背景。
孔融,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為孔子的二十世孫、太山都尉孔宙之子。這是重點。
孔子、顏回、左丘明、魯班這些人的出生地全部在曲阜,除孔子的家族之外,其餘三族已經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唯有孔家從孔仲尼開始直到大宋至和元年依舊長盛不衰。即使孔家到了幾千年之後的今日依舊是“中華第一家!
作為孔子的二十世孫、太山都尉孔宙之子,任何的教育都是遵循符合儒術的教育。
其父孔宙,治嚴氏《春秋》,舉孝廉,授郎中,遷元城令。一個由舉孝廉就能得官,並且自己就是這樣的一個過來人。就連“王祥臥冰”、“郭巨埋兒”、“易牙烹子”這種極端行為做法都會得普遍讚揚,而且名聲比命還要重要的社會背景下,這種既能符合自己本家儒家的道術讓個梨,又宣揚一下自己本家的道術,巴巴掌肯定必須是要拍的。對於自己兒子的前途,幫忙揚揚名聲是非常有必要的。對於平常人家,別說讓梨了,估計雞屎都不夠吃的!話說回來,即使孔融不讓梨,真有才幹的情況下,他那個父親,也要整個讓個雞蛋,讓個黃饃饃出來,只是沒有“梨/利”這個寓意好而已!
迴歸本題;生產理論在於投入-產出、成本-收益!孔融讓個梨子,就能得到很多人用命都換不來的名聲,從一個黃口小兒變成當時的有口界碑的別家孩子,這無疑是大賺特賺。
有人說,孔融當時只有四歲能懂個屁。其實不然,當時社會超過三十五歲已經可以自稱某家,或者老夫,他們中間的很多人,已經是一個或者兩個孩子的爺爺了,在那個普遍十三四歲就出嫁的年代裡,平均只有不到三十歲的時代。4歲已經不小了。四歲如果不能讀詩書,明事理,那作為名門豪族的孔家就太失敗了。
回覆列表
當時孔同學4歲 讓梨這種事情無非3種可能 肚子疼 不愛吃梨 分不清大小 孔融能寫進歷史書 並不是因為梨 而且孔子也姓孔
所以 這個問題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