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艾說歷史

    其實古代的文人他們都有自己的想法,歸隱的原因也是多種多樣的,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第一:愛自然,不願意受羈絆。純粹為了過自由閒適的生活,選擇了隱居,從而不被打擾,一生清淨。田園詩人陶淵明在《歸園田居》中就說過“少無適俗運,性本愛丘山”,可見詩人對於田園有著獨特的喜愛之情。這也是詩人歸隱的重要原因。

    第二:科舉考試失利,外力迫使歸隱。相比於第一種歸隱田園,這種歸隱方式就顯得很被動了。古人讀書為了光宗耀祖,安定民生,朝廷需要人才,當然人才的數量也有限知。許多沒有考取功名的人才變選擇了隱居,從此遠離官場是非。

    第三:懼怕災禍。語文課本上我們不難見到蘇軾的身影,當然也瞭解他曾三次被流放。因為蘇軾本身性情樂觀豁達,所以後來我們才能欣賞他的詞。有些文人就害怕自己會收到這樣的折磨,才不願意“出山”,選擇了歸隱。

    第四:厭惡官場。官場如戰場,可能一句話就會斷送一整個家族的前途,也可能因為諂媚就得到了皇帝的賞識。官場需要極高的情商才能好好生存,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喜歡直言不諱的文人選擇歸隱了。

    第五:亡國歸隱。一個朝代覆滅了,當然需要清除所謂的“亂黨”,不給自己的江山留下禍根。所以前朝的有些謀士,大臣,沒有為自己所用的或者說跟當代王朝“不一心”的就得歸隱,要麼會受到很嚴重的懲罰。

    第六:修道而隱。有些文人墨客堅信一些理念或者學問,就會選擇歸隱修道,提升自己的修養和氣質。當然有時候也會選擇出家,做個塵世意外的人。

    文人墨客們歸隱的原因多且雜,有的歸隱可能綜合了以上的好幾個原因。但是無論如何,歸隱也是他們自己選擇的一種生活方式,我們要以一種平常心去看待。

  • 2 # 沉澱積累學習

    第一類,真正看透凡塵世俗的人,放下塵世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這類人擁有廣闊的胸懷和灑脫的心性,他們不圖功名利祿,一心向往歸隱山林的生活。那種環境優美,清新典雅,心無旁騖的生活是他們的追求。比如陶淵明就屬於這類人,在他的《歸園田居里》也說過,"少無世俗運,性本愛丘山"。

    第二類,由於客觀條件原因成為隱士。比如三國時期,可以說天下大亂,民不聊生。那些文人墨客,沒法有施展才華的空間,在戰亂之中很難有作為。所以為了躲避戰亂隱居山林之中,但是他們這部分人,往往並不是所有人是真的從內心向往田園生活,心無旁騖。而是等待時機,在安靜的環境中積累學習,等待有朝一日能大展宏圖。比如像諸葛亮,龐統,徐庶之類,雖然屬於隱士,但是內心依然嚮往這凡塵中,一心想建功立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進行一次成功的路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