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區是臺灣新北市下轄的一個次級行政區,2010年12月25日原臺北縣改製為新北市,中和市亦改為中和區。位於臺北市的西南端,東與永和區交界,南依橫路里鹿寮山地與新店區交界,北隔新店溪與臺北市萬華區相鄰,西與板橋區和土城區交界。中和與永和關係密切,常合稱為“雙和地區”。中和區為新北市的衛星城市之一,人口密集,總人口數多達41.6萬人,為臺灣直轄市中人口數第二多的市轄區,人口密度高達每平方公里2.06萬人,為臺灣人口密度第五高的市區
簡介
中和區是臺灣新北市下轄的市轄區之一,位於臺北盆地南側,絕對位置約東經131.26度至131.31度,北緯24.57度至25.01度之間。與永和區關係密切,為雙城區關係,常合稱為雙和地區。中和區位於臺北市的西南方,東北與永和區交界,東端有一小段隔新店溪與臺北市文山區的河川地相鄰,東南依新店溪及鹿寮山地與新店市為界,西與土城市、板橋市交界,北端有一小段隔新店溪與臺北市萬華區相望,面積為20.294平方公里。
中和區為臺北市的衛星城市之一,人口密集,總人口數多達41.4萬人,已超越基隆市、嘉義市等省轄市,為臺灣人口數第七多的都市市區,人口密度高達每平方公里2.06萬人,為臺灣人口密度第五高的都市市區。
地理條件
中和區地形輪廓呈南尖北寬之形狀。南端地勢較高,然高度最高僅海拔二百餘米,為丘陵及礫石臺地地形。而北部地形則為臺北盆地的沖積平原,海拔高度即降於不到十餘米。
灰磘裡的水塘
新店溪為東端與北端界河,也是淡水河水系的最大支流,其上游地區雨量豐沛且季節分配均勻,故終年流量大穩定。雖然名稱為“溪”,但實際上具“河”的型態。早年頗富航運之利,往上游可達景尾、新店等港口,往下游可達淡水河的艋舺、大稻埕等港口。後來因泥沙汙積、河川汙染及陸運發達等因素之衝擊,航運早已終止。 南勢角溪又名南山溝,為新店溪的支流,也是一條貫穿中和的細長河川,發源於橫路里山區,全長約8公里。二八張溝是南勢角溪西側支流,在勝利橋附近匯入南勢角溪。瓦磘溝又名潭墘溝,為南勢角溪的主要支流之一,其中、下游及上游一小段為本市與永和市的界河。早年南勢角溪、瓦磘溝下游均可通行小舟,現已都被整治成為典型的大排水溝,其中二八張溝下游因水患工程整治為排水路主線,改由中和抽水站直接排入新店溪。
灰磘裡的水塘為中和市現存最大的湖沼
中原溝也是新店溪的支流,流經中原裡,現為工業排水溝,由中原抽水
中和區是臺灣新北市下轄的一個次級行政區,2010年12月25日原臺北縣改製為新北市,中和市亦改為中和區。位於臺北市的西南端,東與永和區交界,南依橫路里鹿寮山地與新店區交界,北隔新店溪與臺北市萬華區相鄰,西與板橋區和土城區交界。中和與永和關係密切,常合稱為“雙和地區”。中和區為新北市的衛星城市之一,人口密集,總人口數多達41.6萬人,為臺灣直轄市中人口數第二多的市轄區,人口密度高達每平方公里2.06萬人,為臺灣人口密度第五高的市區
簡介
中和區是臺灣新北市下轄的市轄區之一,位於臺北盆地南側,絕對位置約東經131.26度至131.31度,北緯24.57度至25.01度之間。與永和區關係密切,為雙城區關係,常合稱為雙和地區。中和區位於臺北市的西南方,東北與永和區交界,東端有一小段隔新店溪與臺北市文山區的河川地相鄰,東南依新店溪及鹿寮山地與新店市為界,西與土城市、板橋市交界,北端有一小段隔新店溪與臺北市萬華區相望,面積為20.294平方公里。
中和區為臺北市的衛星城市之一,人口密集,總人口數多達41.4萬人,已超越基隆市、嘉義市等省轄市,為臺灣人口數第七多的都市市區,人口密度高達每平方公里2.06萬人,為臺灣人口密度第五高的都市市區。
地理條件
中和區地形輪廓呈南尖北寬之形狀。南端地勢較高,然高度最高僅海拔二百餘米,為丘陵及礫石臺地地形。而北部地形則為臺北盆地的沖積平原,海拔高度即降於不到十餘米。
灰磘裡的水塘
新店溪為東端與北端界河,也是淡水河水系的最大支流,其上游地區雨量豐沛且季節分配均勻,故終年流量大穩定。雖然名稱為“溪”,但實際上具“河”的型態。早年頗富航運之利,往上游可達景尾、新店等港口,往下游可達淡水河的艋舺、大稻埕等港口。後來因泥沙汙積、河川汙染及陸運發達等因素之衝擊,航運早已終止。 南勢角溪又名南山溝,為新店溪的支流,也是一條貫穿中和的細長河川,發源於橫路里山區,全長約8公里。二八張溝是南勢角溪西側支流,在勝利橋附近匯入南勢角溪。瓦磘溝又名潭墘溝,為南勢角溪的主要支流之一,其中、下游及上游一小段為本市與永和市的界河。早年南勢角溪、瓦磘溝下游均可通行小舟,現已都被整治成為典型的大排水溝,其中二八張溝下游因水患工程整治為排水路主線,改由中和抽水站直接排入新店溪。
灰磘裡的水塘為中和市現存最大的湖沼
中原溝也是新店溪的支流,流經中原裡,現為工業排水溝,由中原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