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百遊萬家
-
2 # 賣炭翁就是我
蹭熱度有各種,比如鬧的沸沸揚揚的崔教授和某冰事件中,大部分人對所謂陰陽合同恨之入骨,幾天幾千萬依然偷稅漏稅,實屬可恨。百姓拿著幾千工資還按月繳納個人所得稅。但個別評論人或者媒體人跟著起鬨架秧子,甚至故意發表相悖的觀點,大放厥詞,甚至捏造一些道聽途說的關於某教授所謂花邊新聞。這就是蹭熱度,就該被廣大網民唾棄。絕大多數的名人或者網民僅僅發表一下對該事件的看法,然後不再多言語,這就屬於一般評論。這樣說法也許不太全面,不知道說的對不對。
-
3 # 蘋果樹下的沉思
對於普通人來說,沒法鑑別。
因為大多數吃瓜群眾,都是看熱鬧的,不會去像一個專業研究者那樣,抱有批判性思維,而這些寫手,在描寫熱點的時候,會精通於語言的使用和情緒的引導,很容易讓讀者順著他的思路走,而在這個過程中販賣一些似是而非的觀點,你幾乎是不可能分清楚,真與假,是與非,優與劣。
當然如果你抱著批判性思維的態度,或者受過一些邏輯訓練,你就能找出一些文章的問題,比如偷換概念,以偏蓋全,邏輯推理問題,統計分析陷阱,情緒化觀點等等,修辭手法的遮蔽等等。當你能找到這些問題來,你就不會輕信一些文章的說法。
但如果你只是看見一個文章,就說它蹭熱度,實際上從古到今所有的時事議論文,都是在“蹭”,因為不新的文章,不新的觀點沒人看啊,所以蹭熱度本身,是所有媒體的本職工作,不可能不蹭,關鍵是文章本身的立場。
就算是魯迅文章一樣當時會被人罵,罵與被罵都不重要,因為天下沒有終極真理,所以重要的是我們的觀點充分表達和嚴謹思考過程
這個問題問得好,如何判斷一篇文章是否存在“蹭熱度”,其實可以說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自媒體人都存在這個現象,當然也有領域之分,不能以偏概全。但是人人都想在流量傾斜的時候分一杯,因此對於自媒體人來說“蹭熱度”其實是在尋常不過的事情了。(所以只要是當下最熱新聞,自媒體人透過撰寫以此來達到分得流量的情況其實都可以說是在“蹭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