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軒然知事

    我們先對“年味”這個概念詮釋一下。

    年味在過去一代人眼裡來看,構成元素大概是:探親,聚餐,與家人一同購物,敘舊。

    這些元素會達成一個共同的效果,即是熱鬧——有年味。

    但是慢慢的傳遞到我們這一代,這幾個元素髮生了改變——探親變成了一種不得不面對不明真相的親友的詢問壓力。

    聚餐變成了一種應酬形式上的攀比和高消費。

    與家人一同購物卻能夠被網購形式代替。

    敘舊變成了一種同齡人之間的成就抬槓。

    因此,變了質的元素不被追求的前提下,大家的應對方式也很單純——自顧自戳手機。

    因此在社會物質發展的同事,“年味”變成了一種發展隱晦所必須的犧牲品。

    這便是所有人覺得“沒有年味”的大體原因。

    年味是什麼?傳統意義上的年味,她是一種儀式,是一種喜慶,是一種快樂,全民的快樂。

    過去幾十年的年味其實是物質的滿足和心理的快樂。現在,物質上的滿足被日常化了。娛樂享受已經在日常得到滿足。過年的物質再豐富,其實也是一種日常重複。

    我想年味或可在春運的旅途中有。家的歸宿感在那一時刻被放大,親情的凝聚力在那時候增強。在物質充足的今天,或許只有親情還沒有滿足,還無法用其他的形式代替。所以,過去走親友當面拜年,喜慶的氣氛充滿社會。而今,電話、簡訊、微信拜年沖淡了情感的表達,沖淡了喜慶的氛圍,沖淡了年味。

    我們現在缺的不是年味,缺的是過去那種心理上的愉悅。這種情感的快樂,是物質不能代替的。今天很多年輕人把舊的民俗當成迷信,要用科學的眼光去批判、去鞭撻。可是,傳統民俗裡不僅是迷信,迷信外衣下包裹的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期盼,種種看似迷信的講究裡藏著的是華人對美好未來的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誰能告訴我怎樣才能扮演好人生中的每一個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