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認為關係好互相送送小禮物很正常啊,反而會促進聯絡強化關係,尤其是如果你們不是經常在一起的。像我和異地上大學的同學就經常送送零食啥的,常保持聯絡,關係才不會淡化。如果互相送禮造成困擾,比如對方送的禮物太過貴重,或是送禮過於頻繁,不妨直接說出來,對方反而會覺得你坦誠,如果ta不體諒,那隻能說明我們表達方式還需要改進或這個人本來就在某些方面比較偏執,後者你就得考慮你們關係應當保持在哪種程度。我是比較直率的,你不說你們不還是得保持尬送狀態嗎,對吧?
但有時也要根據具體情況,分清不同物件。如果真的是很好的朋友,那你大可以直接跟對方說出你的想法,比如說“我提議,今後過節、過生日什麼的我們就不要互相送禮物吧,不如大家一起聚在一起,聊聊天,吃吃飯”之類的。真正的好朋友,會相互理解,在相處過程中不會給對方增添負擔,讓彼此都舒服。
作為真正的好朋友,贈送禮物不是為了還人情,而是發自內心的想給對方帶去快樂,更是自己對這段友誼的一種友善表達。重點在於情誼,不是東西本身。就像我會特意快遞(因為怕丟),給外地的朋友只送去一張明信片,運費都比明信片本身還要貴,但是明信片上寫著我當時的心情,等到明信片送到好友的手上,對方還收到了千里迢迢的無形的友誼。
如果是普通朋友,確實就存在了還人情的成分。正是因為感情沒到位,所以要用禮物來填補。而我對於普通朋友,是基本上不會去主動送禮物。不去開這個頭,一般也就不會有後續的“來來回回”。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在你的點點滴滴的行為中,就會向對方透露出你想與對方要保持的距離和關係是怎樣的。所以,如果是對方先開頭送禮物,那麼你可能需要在特定的時候“還上這個人情”,在這一輪的禮貌來往後,你就需要在今後的相處中注意表明你的態度,當然不需要特別明顯的直接方式,誰都不傻,比如你一年才聯絡對方一次(或者是對方一年才聯絡你一次),甚至是更久(我想誰的好友列表中,都有將近一半以上的殭屍好友吧),那這樣的好友,也就不會成為令你糾結的物件了。
還有,不論你怎樣做抉擇去做,都會遇到令你欣慰和令你憎恨的物件。畢竟,“什麼樣的人都有”,我覺得我們都應該去學著“放下”。越來越覺得,人越往後活著,越是“精化朋友圈”的過程。曾經好到不行的朋友,可能突然不愉快的從你這裡“下線”,別心存不快,或者心涼難過;有的朋友,“上線”較晚又突然,卻志同道合,也不用嗨到“三天三夜”。
個人認為關係好互相送送小禮物很正常啊,反而會促進聯絡強化關係,尤其是如果你們不是經常在一起的。像我和異地上大學的同學就經常送送零食啥的,常保持聯絡,關係才不會淡化。如果互相送禮造成困擾,比如對方送的禮物太過貴重,或是送禮過於頻繁,不妨直接說出來,對方反而會覺得你坦誠,如果ta不體諒,那隻能說明我們表達方式還需要改進或這個人本來就在某些方面比較偏執,後者你就得考慮你們關係應當保持在哪種程度。我是比較直率的,你不說你們不還是得保持尬送狀態嗎,對吧?
但有時也要根據具體情況,分清不同物件。如果真的是很好的朋友,那你大可以直接跟對方說出你的想法,比如說“我提議,今後過節、過生日什麼的我們就不要互相送禮物吧,不如大家一起聚在一起,聊聊天,吃吃飯”之類的。真正的好朋友,會相互理解,在相處過程中不會給對方增添負擔,讓彼此都舒服。
作為真正的好朋友,贈送禮物不是為了還人情,而是發自內心的想給對方帶去快樂,更是自己對這段友誼的一種友善表達。重點在於情誼,不是東西本身。就像我會特意快遞(因為怕丟),給外地的朋友只送去一張明信片,運費都比明信片本身還要貴,但是明信片上寫著我當時的心情,等到明信片送到好友的手上,對方還收到了千里迢迢的無形的友誼。
如果是普通朋友,確實就存在了還人情的成分。正是因為感情沒到位,所以要用禮物來填補。而我對於普通朋友,是基本上不會去主動送禮物。不去開這個頭,一般也就不會有後續的“來來回回”。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在你的點點滴滴的行為中,就會向對方透露出你想與對方要保持的距離和關係是怎樣的。所以,如果是對方先開頭送禮物,那麼你可能需要在特定的時候“還上這個人情”,在這一輪的禮貌來往後,你就需要在今後的相處中注意表明你的態度,當然不需要特別明顯的直接方式,誰都不傻,比如你一年才聯絡對方一次(或者是對方一年才聯絡你一次),甚至是更久(我想誰的好友列表中,都有將近一半以上的殭屍好友吧),那這樣的好友,也就不會成為令你糾結的物件了。
還有,不論你怎樣做抉擇去做,都會遇到令你欣慰和令你憎恨的物件。畢竟,“什麼樣的人都有”,我覺得我們都應該去學著“放下”。越來越覺得,人越往後活著,越是“精化朋友圈”的過程。曾經好到不行的朋友,可能突然不愉快的從你這裡“下線”,別心存不快,或者心涼難過;有的朋友,“上線”較晚又突然,卻志同道合,也不用嗨到“三天三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