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390581724495

    河姆渡主要文化遺存:遺址中有一排排木樁和板樁,沿著小山坡呈扇形分佈,頗有規律。這是一種幹欄式建築,其中大的長23米餘,深約7米,前廊深1.3米。許多木構件上有榫頭和卯口,說明採用了榫卯結合的技術,這是中國現已發現的古代木構建築中最早的榫卯。

    遺址中發現的稻穀,經鑑定屬於栽培稻的秈稻和粳稻兩種。其出土數量之多,儲存之完好,分佈範圍之廣,在已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罕見,填補了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史上“有粳無秈”的空白。同時出土的還有骨耜、木耜、骨鐮和木杵等,都是農業生產或穀物加工的工具。這些發現證明,當時此地農業已成為主要的經濟部門。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以往人們認為印度是亞洲水稻的原產地,河姆渡遺址的發現證明,這裡的水稻比印度發現最早的水稻早三千多年。

    河姆渡遺址中,還出土了大量動物遺骨,其中有人工飼養的豬、狗、水牛等,還有野生的鹿、赤麂、獐、熊,以及在這一地區現在已絕跡的象、犀牛等,這對探討古代氣候演變規律和原始畜牧業起源過程,有很大價值。 河姆渡文化的原始藝術豐富多彩,在陶器上有雕刻和堆塑的動植物圖案;有陶塑的豬、羊、人頭等,有骨雕和象牙雕作品;還有至今仍能吹出音響的骨哨。

    河姆渡遺址的發現,說明早在六七千年前,長江下游已有比較進步的原始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發祥地之一。

    河姆渡文化的農具,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大量使用耒耜。河姆渡文化的建築形式主要是栽樁架板高於地面的幹欄式建築。幹欄式建築是中國長江以南新石器時代以來的重要建築形式之一,目前河姆渡發現是為最早。它與北方地區同時期的半地穴房屋有著明顯差別,成為當時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徵。因此,長江下游地區的新石器文化同樣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淵藪。它是代表中國古代文明發展趨勢的另一條主線,與中原地區的仰韶文化並不相同。

      

    貫穿中華大地六千公里的亞洲第一大河“長江”,儘管總長超過了黃河,但長江流域誕生的古代文明以前並不為人所知,這是因為人們一直認為中華文明的發源歸根到底還是黃河流域,只有黃河文明才是歷史的主流,但是近年來,在長江下游一代卻不段出現令人振奮的發現。首先,是和半坡遺址處於同一時代的河姆渡遺址的發現。稻穗紋陶盆上印有稻穗的圖案,彎彎的稻穗圖案使人想象到,河姆渡時期的人們已經開始了水稻的栽培。

  • 2 # 使用者67059796742

    河姆渡文化,是指中國長江流域下游以南地區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即距今約7000年前)。黑陶是河姆渡陶器的一大特色;在建築方面,遺址中發現大量"幹欄式房屋"的遺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化療對哪些腫瘤的功效比較好?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