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722112564565

    意思是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因為他無權獨立行動),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合理部分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 子日,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這章經主要是講孝道,第一句說,父在觀其志,就是要看一個孝子,就看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什麼呢?觀他的志向。父沒觀其行,父親不在世的時候,沒就是死亡,死了以後。就是說,要觀察這個孝子,就看他的行為。這兩句話,古人孔安國的註解,為什麼父在觀其志呢?就是父在世的時候,父親是家長,作一個孝子的人,要做什麼事情,都要稟承父親的意思,自己不能作主。所以孔安國注,父在子不得自專,自專就是自己作主,應該要由父親作主。所以觀其志而已,既是自己不能作主的話,那麼他就沒有什麼表現,他所做的事情,都是由他父親吩咐他做的,這個時候只能看他的志向,志向就是他沒有做出事情來,也就是說沒有什麼表現而已。父沒呢?父親不在世,自己可以作主了,可以獨當一面作主了。這個時候觀其行,就看他的行為。 再三年無改於父之道,這是講父親死了以後,按照那個時候的禮。父親死了以後,孝子要守喪三年,在這個三年之內,無改於父之道,就是父親在世的時候辦的事情,以及家裡一切的規距,都不能改變。這個可算是孝矣,可謂孝矣,可以說是個孝子了。 三年,這前面也說過了,父母之喪,作為孝子,一定要守喪期三年,表示報答父母恩德的一個期限。在別處也講過,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一個小孩子生下來,自己不能說,一生下來自己會走路,所以生下來以後,由父母懷抱,然後逐漸逐漸教他學習著走路,所以三年之內都離不開父母的懷抱。三年之後免於父母之懷,可以自己行走了,所以父母不在世,死的時候,要居喪三年。實際上講這孝道,大孝終身慕父母,真正講孝道豈只三年。終身,只要自己還是活在這個世間,對於父母,隨時都是想到父母的恩德。 因此在這裡,三年無改於父之道,為什麼不改呢?父母在世的時候,他所辦的事情,他有他的道理,就算是在家裡。比如說,父親家裡他的書房裡面,怎麼樣的擺設,什麼書放在那裡,這個在三年之內不要變更,這樣子。為什麼呢?儲存原來父母在世的那一切,不要變更,表示對於父母一種思念,心理一直保持。這是根據漢儒註解,是這個解法。另外有一種講法,父在觀其志,觀誰的志,觀父親的志,父沒觀其行,是觀父親的行為,這種講法也有人這種註解,但是沒有前面那種講法好。因為這章經書是講究孝道的,講究孝道那就是觀察孝子,他的志向,他的行為,按照前面那種講法比較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貓像什麼比喻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