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玄雲紛吾
-
2 # 使用者105603945364
實際上每個歷史時期作揖都是不一樣的。作揖姿勢基本是從周開始的,孔子是最最尊周禮的。先師孔子的圖大多是後人繪製,流傳最廣的是下面這幾張
不同時期左右尊卑不同,夏商周是以左為尊的,左手肯定是置於前面的,表示對人尊重。不過戰國時期禮樂崩壞,
官方說明:據《周禮》記載,作揖有土揖、時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之分。土揖是拱手前伸而稍向下,時揖拱手向前平伸,天揖是拱手前伸稍向上舉,特揖是一個個地作揖,旅揖是按等級分別作揖,旁三揖是對眾人一次作揖三下。此外還有長揖,即拱手高舉,自上而下行禮
“土揖庶姓,時揖異姓,天揖同姓。”
可知孔子作揖的圖片大多是天揖
還有下面這種
露出拇指,實際姿勢是下面這樣
叉手揖禮也叫交手禮。行禮手態:以左手緊把右手拇指,其左手小指指向右手腕,右手紳直四指,以左手大拇指向上 我覺得夫子的眾多畫像中姿勢都是很優雅的
電視劇《大秦帝國》作揖姿勢。一般說翹起手指是對人的不尊重,但是《說文解字》中,有過引用徐鉉的話“兩手大指相柱也”。所以說,存疑啊。
男女姿勢有別,歷史上大多數女性右手在上或在外(有些朝代女性行禮叫萬福)
另外,家中有人去世行禮和平時剛好相反,左陽右陰,即男子右手在上/在前,以表示對死者尊重下面是女子的一種姿勢不同朝代也是姿勢不同,有位於胸前,有位於心臟一側(左),有放在腰部+屈膝的。
總結,個人覺得禮儀不一定要十分準確的,知道男女左右即可,古語有云: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民。平民百姓真講究起這些,那日子甭過了,天天學禮儀。隨著個人地位的提高、學識增加,會循序漸進的瞭解禮儀(影視劇中鄰居向諸葛亮道別,不知道是劇組要求還是群眾演員隨便發揮呢,姿態不一)
我們今天最常用的應該是拱手(做手勢,身體不前傾)禮的變形。如下
自周公旦主持制定周禮後,見面拱手禮都是雙手掌心朝自己相抱、左手在外右手在裡、兩大拇指相對朝天、彎腰相拜,根據對方身份的不同彎腰程度不同。
經過五代十國,遊牧文化融入中原,拱手禮改為抱拳禮,左手伸直在外,右手抱拳在裡,一直延續至宋,開始盛行跪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