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孫權心胸狹窄,自私自利,為自己消除後患和樹立威信的舉措。
以下幾件事可以看出:
1、他對孫策的舊部不重用,策子孫紹不讓進最高統治層。
太史慈本來是劉繇麾下大將,被孫策收服,國家不可多得之才,在孫策去世前,太史慈在建昌、海昏抵擋劉表從子劉磐。而等到孫權即位之後,依舊命令太史慈留在南方,不加重用。
孫策死了,太史慈的政治生命基本上也宣告結束,基本上是鬱鬱而終。
229年孫權稱帝,孫紹先被封為吳侯,後改封為上虞侯。作為孫策之子,孫紹並未能夠融入孫吳的最高領導層,這表明孫權是有意的壓制這個侄子。
2、借劉備南郡希圖抵擋曹操。
當時劉備集團想要跟他借南郡。這個時候,他害怕曹操又來攻打。於是就答應了。其實曹操根本就沒有精力再來進攻了。但是就是因為他的小氣,導致了南郡失去,益州也流入劉備手中。
有一個小軼事:劉備東吳招親跟他一起騎馬遊玩,說了句“北人乘馬,南人乘船”,原為嘻語,他卻變色當起真來,搞的劉備無趣。
他繼承了哥哥的基業之後,並沒有想著去征討天下。他的氣度和魄力,是遠遠不及另外兩個勢力的領導者的。這樣的一個人,當然害怕後世的人,只記住他哥哥的功勞,卻忘記了他的能力。所以他就沒有給孫策追加帝號。
3、當年他為政治聯姻關羽被辱拒,懷恨在心,關羽兵敗被擒,就地正法,連見都不見,出了一口惡氣。可見氣量多小,關公威震華夏,雖為人傲慢,但是素有忠義之名,播於四海,名望之士,成大事者都會有所顧慮,他卻根本沒有這個概念,可見氣量心胸。
嗚呼,孫伯符江東豪傑,英雄一世,臨終以大局為重,沒有傳位與幼子,蓋知其弟不欺心故也,然人走茶涼,見利忘義,雖昆仲也概莫能外也。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雖說孔明,又何嘗不是孫伯符呢?
因為孫權心胸狹窄,自私自利,為自己消除後患和樹立威信的舉措。
以下幾件事可以看出:
1、他對孫策的舊部不重用,策子孫紹不讓進最高統治層。
太史慈本來是劉繇麾下大將,被孫策收服,國家不可多得之才,在孫策去世前,太史慈在建昌、海昏抵擋劉表從子劉磐。而等到孫權即位之後,依舊命令太史慈留在南方,不加重用。
孫策死了,太史慈的政治生命基本上也宣告結束,基本上是鬱鬱而終。
229年孫權稱帝,孫紹先被封為吳侯,後改封為上虞侯。作為孫策之子,孫紹並未能夠融入孫吳的最高領導層,這表明孫權是有意的壓制這個侄子。
2、借劉備南郡希圖抵擋曹操。
當時劉備集團想要跟他借南郡。這個時候,他害怕曹操又來攻打。於是就答應了。其實曹操根本就沒有精力再來進攻了。但是就是因為他的小氣,導致了南郡失去,益州也流入劉備手中。
有一個小軼事:劉備東吳招親跟他一起騎馬遊玩,說了句“北人乘馬,南人乘船”,原為嘻語,他卻變色當起真來,搞的劉備無趣。
他繼承了哥哥的基業之後,並沒有想著去征討天下。他的氣度和魄力,是遠遠不及另外兩個勢力的領導者的。這樣的一個人,當然害怕後世的人,只記住他哥哥的功勞,卻忘記了他的能力。所以他就沒有給孫策追加帝號。
3、當年他為政治聯姻關羽被辱拒,懷恨在心,關羽兵敗被擒,就地正法,連見都不見,出了一口惡氣。可見氣量多小,關公威震華夏,雖為人傲慢,但是素有忠義之名,播於四海,名望之士,成大事者都會有所顧慮,他卻根本沒有這個概念,可見氣量心胸。
嗚呼,孫伯符江東豪傑,英雄一世,臨終以大局為重,沒有傳位與幼子,蓋知其弟不欺心故也,然人走茶涼,見利忘義,雖昆仲也概莫能外也。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雖說孔明,又何嘗不是孫伯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