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與被愛,一個正常的人類的正常需求。
儘管過於激烈,但發脾氣可能是一個展示對愛的需求的方式。
【索取】,可能是由於童年愛的缺乏。
出生伊始,我們所遇到的,便是父母。作為人類群體生活的最小單元,家庭在我們的成長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
對於“生命的意義”的探索,對愛的認知,始於家庭。
舉個例子吧:
在家庭中,如果父母因為家裡有許多孩子,而對某些孩子產生偏愛(一般為最小的孩子),那麼剩下的孩子就會敏感地感受到這一點,
也正因為如此,他們為了爭取到父母平等的或是更多的愛,會做出一些吸引父母注意力的事情來,比如在學校裡獲取優異成績、或者是打碎別人家的窗戶,或是在父母跟前撒嬌、或是在家裡亂髮脾氣打砸東西等......
此時他們的心裡是這樣想的:“爸爸媽媽的愛只會給最小的孩子,我必須爭取他們的愛”
如果此時的父母沒能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對孩子取得的優異成績不予理睬或是責罵孩子的破壞行為,那麼“爸爸媽媽的愛只會給最小的孩子”的看法,會在他們的心中紮根
在之後的過程中,這樣的對愛的錯誤認知開始蔓延到其他方面,在社會上對他人的交往,也會出現問題。
離開父母,找到另一半,再造一個“家庭”。
與另一半的相處,勢必會體現出曾經在家庭中的影子。
就像曾經為了獲得父母的關注和愛,曾經沒有得到足夠關注和愛的孩子,開始選擇他們曾經的方式向戀人尋求愛,他們開始撒嬌、開始亂髮脾氣......以此來獲得愛。
談戀愛的過程中,上述的一些方式,比如撒嬌,比如像嬰兒一般說話,實在再平常不過。
需要注意的是,那些過於激烈的展現需要愛的方式,比如發脾氣,比如離家出走、甚至有的人會選擇自殘來獲取關注......這些方式不太可取。
每個人都值得被愛,如果你為了博得某個人的愛竭盡全力,但他/她卻無動於衷,只能說明他/她不懂愛或是不值得被愛,無論父母或是戀人。
愛與被愛,一個正常的人類的正常需求。
儘管過於激烈,但發脾氣可能是一個展示對愛的需求的方式。
【索取】,可能是由於童年愛的缺乏。
對愛的認知,始於家庭出生伊始,我們所遇到的,便是父母。作為人類群體生活的最小單元,家庭在我們的成長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
對於“生命的意義”的探索,對愛的認知,始於家庭。
舉個例子吧:
在家庭中,如果父母因為家裡有許多孩子,而對某些孩子產生偏愛(一般為最小的孩子),那麼剩下的孩子就會敏感地感受到這一點,
也正因為如此,他們為了爭取到父母平等的或是更多的愛,會做出一些吸引父母注意力的事情來,比如在學校裡獲取優異成績、或者是打碎別人家的窗戶,或是在父母跟前撒嬌、或是在家裡亂髮脾氣打砸東西等......
此時他們的心裡是這樣想的:“爸爸媽媽的愛只會給最小的孩子,我必須爭取他們的愛”
如果此時的父母沒能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對孩子取得的優異成績不予理睬或是責罵孩子的破壞行為,那麼“爸爸媽媽的愛只會給最小的孩子”的看法,會在他們的心中紮根
在之後的過程中,這樣的對愛的錯誤認知開始蔓延到其他方面,在社會上對他人的交往,也會出現問題。
戀愛,其實是另一個“家庭”時期的輪迴。離開父母,找到另一半,再造一個“家庭”。
與另一半的相處,勢必會體現出曾經在家庭中的影子。
就像曾經為了獲得父母的關注和愛,曾經沒有得到足夠關注和愛的孩子,開始選擇他們曾經的方式向戀人尋求愛,他們開始撒嬌、開始亂髮脾氣......以此來獲得愛。
談戀愛的過程中,上述的一些方式,比如撒嬌,比如像嬰兒一般說話,實在再平常不過。
需要注意的是,那些過於激烈的展現需要愛的方式,比如發脾氣,比如離家出走、甚至有的人會選擇自殘來獲取關注......這些方式不太可取。
每個人都值得被愛,如果你為了博得某個人的愛竭盡全力,但他/她卻無動於衷,只能說明他/她不懂愛或是不值得被愛,無論父母或是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