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電摩教授
-
2 # 藝曲成名趙新
鄭樵《通志·樂略第一》雲:“樂以詩為本,詩以聲為用古之詩曰歌行,後之詩曰古近二體。歌行主聲,二體主文。詩為聲也,不為文也…凡律其辭則謂之詩,聲其詩則謂之歌,作詩未有不歌者也。”在詩樂不分的早期文藝中,作為歌辭的詩,確實是未有不歌者。但隨著文學的發展,詩樂分離,為文不為聲的徒詩,漸成文人創作的主流。唐詩中,徒詩固然是主體。然而,在唐代,合樂之詩仍廣泛存在。不僅有樂府、大麴、小曲等音樂文藝形式,而且文人的創作的五七言律詩,也可以入樂歌唱。

鄭樵的雕像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成送別之曲,王昌齡、高適、王之渙旗亭賭唱的故事等,都說明唐代“詩人之作,每付歌喉,不僅吟諷而已”。從中唐開始,新興的音樂文藝形式詞,逐漸進入文人的創作視野。到宋代,五七言詩不再採作聲詩,樂歌唱,詞成為文人歌辭創作的主體。但在北宋人心目中,詞只是詩餘,是和正統文學形式的詩有本質區別的一種文藝形式。所以北宋人的詞一般不收入文集。到了南宋,這種情況有所改變,詞作一般收入文集。南宋人編刻北宋人的文集,也往往採用同樣的辦法。

王維的繪圖
宋人文集對是否收錄詞創作的態度的變化,正反映了宋人對詞性質的認識的變化,而這種變化,又反映了宋代文人詞由音樂文藝形式向純文學形式的轉變。元代及其以後文人詞創作還大量存在,詞的演唱也還延續了一個時期,但元代歌辭的主流已是曲而非詞。元中後期,文人曲創作走向雅化,曲創作也逐步成為案頭之作。北曲的演唱雖然到明萬曆以後才消歇,但早已不是時調新聲。詞曲都是由民間文藝演化為文人文學形式,都經文人之手,由歌辭演變成了徒詩,由音樂文學形式演變成為純文學形式。

北曲的演唱
在文人詞曲雅化、純文學化的同時,還有大量通俗詞曲傳播於市井之間。這些傳唱於街市之中、播之於歌兒優伶之口的俗曲,始終以音樂文藝的形式存在,儲存了時調新聲的特性,具有鮮活的生命力,不僅是當時市井文化中一道亮麗的風景,也和文人的詞曲創作不無關係。宋人筆記雜著中,關於市井詞曲傳播的記錄零零星星,但從中也可以看出,當時流播於市井的俗曲十分豐富,從街市小令到成套說唱藝術,應有盡有。高承《事物紀原》卷九。
回覆列表
題主知道“徒詩”這個詞,應該知道在很早的戰國時期詩歌就有了不同的兩種形態,一種是“合樂而歌”的《詩經》,另一種就是“不歌而誦”的徒詩《楚辭》。它們兩者各有不同,但都是詩歌領域的精華之作。
在當下的詩歌,不僅拋棄了中華傳統的“宮、商、角、徵、羽”五聲,丟失了韻律傳統。而且大受西方白話詩的影響,凡是會說話的人都可以“念幾句”標榜為詩,這也大大拉低了詩歌的門檻高度,沒有了學術上的參考標準,從而導致了“羊羔體”、“梨花體”詩歌的橫行。
所以,不是徒詩成了文人創作的主流,而是文人已經喪失了創作詩樂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