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知以

    要回答這個問題,不得不回溯到上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美蘇冷戰前後。

    第二次世界戰爭期間,德國被美蘇英法四國分割槽佔領,1949年美英法三國佔領區合併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而蘇聯佔領區則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國分裂為兩個國家。柏林也因為被四國分別佔領而分裂,美英法三國管制下的西部稱為西柏林,與蘇聯控制下的東柏林相對峙。戰後的經濟恢復發展中,西柏林得到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的援助,經濟發展非常迅速,因而吸引了大量的東德人民透過西柏林逃往西德。民主德國在受到了巨大損失之後,在1961年採取了建築隔離牆的辦法阻止東德公民進入西德,而這道防護牆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柏林牆”,成為分隔東西兩德的邊界。柏林牆當初修建的一個直接目的就是為了阻止東德的人民繼續逃亡西德。資料顯示,大批民主德國公民經西柏林前往聯邦德國及其他西方國家,造成大量技術人才和勞動力的嚴重外流。人力資源的流失帶給民主德國的直接損失約為70億至90億美元,年輕勞動力的流失造成民主德國225億馬克(約為337.5億美元)的教育投資損失,教授和其他知識分子的流失為民主德國的經濟建設增加了困難。大批人口的外流還給東德的政治統治上帶去了困難。

    上世紀80年代,西方主要國家的經濟實現了向資源節約型和知識密集型產業過渡,而蘇聯當時仍在延續粗放型的斯大林模式,主要依靠包括石油和天然氣工業在內的傳統輸血部門的貢獻發展經濟。如果說在1970年投入基本建設1盧布可以獲得1.39盧布的回報,那麼1973年只能獲得1.1盧布,而1980年只能獲得0.8盧布。蘇聯的國民經濟走向破產已經成為一種必然。1980年12月1日,蘇聯封鎖了民主德國·波蘭邊界。

    透過上述,可見,若是蘇聯在上世紀80年代的困難時期開啟東西德邊界,鑑於政治體制的不同,將會加快其解體或稱“和平演化”的速度。國若不復國,又何談去影響他國呢?

  • 2 # 笑嘗歷史百態

    東西德的邊界,也就是柏林牆,我們先說說柏林牆是怎麼建立起來的。

    德國投降之後,蘇軍佔領的東德區,因為蘇聯的計劃經濟,使得戰後經濟恢復一度快於西德地區,甚至東德區活躍的蘇聯份子,在在西德宣傳,使得西德也接受一波共...產主義的洗禮。

    但是隨著蘇聯基礎組織的僵化,美國佈局的馬歇爾計劃,使得西歐經濟開始復甦,而東德地區的經濟卻增長緩慢,隨之而來的是待遇跟不上。

    在戰後初期,計劃經濟的優勢很大,對戰後重建工作做了很大的貢獻,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復甦,顯然,市場經濟優勢要大於計劃經濟。按市場規律走,人才的待遇也相對提高。

    東德爆發了工人起義,人才面對不平的待遇開始陸續流入西德,第一批是精英人才,包括:醫生、教師、工程師等等。。隨著西德市場經常的持續發展,然後有一技之長的人也開始流入西德,因為人才在西德能得到相對應的待遇,而在東德,與普通工人無意。

    截至1961年,離開東德的人數大約350萬人,已經佔東德20%的人口

    無論什麼地區,對於人才的流入,都是求之不得的。東德在經濟發展緩慢而人才流失嚴重的前提下,柏林牆開始搭建。

    為了完全分割整座城市就成了最後的手段了。最初的柏林牆僅僅是鐵絲網,但隨後就不斷被加固、擴建,最終柏林牆不再是一堵牆,而是外牆、帶鐵絲網的內牆、空曠的沙石帶(走路難以避免發出聲音)、瞭望哨、反坦克交通溝、反坦克障礙、地雷帶在內的一整套完備的要塞工事,同時強行遷徙沿線居民,清拆房屋、或者封堵門窗煙囪綜上所述:蘇聯如果在經濟困難期如果主動開啟的話,人才基本會流失,然後進一步加重經濟危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用“頭腦風暴”激發孩子的創意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