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有知社

    李世民與魏徵,一直被認為是君聖臣賢的標範。但熟讀史籍的話,會發現這兩人的關係很微妙,並不想後人想象得那麼親密與信任。李世民曾對魏徵說道:"朕拔卿於讎虜之中,任公以樞要之職,見朕之非,未嘗不諫。公獨不見金之在礦也,何足貴哉?良冶鍛而為器,便為人所寶,朕方自比於金,以卿為良匠。

    李世民把魏徵當作一面明得失的鏡子,然而,李世民也幾欲毀掉這面鏡子。魏徵與李世民不但有舊怨(魏徵曾勸李建成除掉李世民),還多次犯顏直諫,而讓李世民下不了臺。據《資政通鑑》載:上(李世民)嘗罷朝,怒曰:“會須殺此田舍翁。”後(長孫皇后)問為誰,上曰:“魏徵每廷辱我。”後退,具朝服立於庭,上驚問其故。後曰:“妾聞主明臣直;今魏徵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賀!”上乃悅。

    《資政通鑑》還記載一則故事,說李世民曾得到一隻好的鷂鷹,而把它放在手臂上,望見魏徵前來,便將之藏到懷中。而魏徵便故意奏事久久不停,以致鷂鷹被悶死在李世民的懷中,可見李世民對魏徵的畏懼之重。而一旦一方對另一方存有畏懼之心,兩人的關係就不會真的親密與信任。就如同漢宣帝表面對霍光很是敬重,但每當霍光陪乘在側,漢宣帝就覺得如芒在背。

    李世民是透過“玄武門之變”才當上皇帝的,自知得位不正。故而,一方面透過篡改實錄,以美白自己。另一方面就想透過一系列勤政、德政的措施,而盡力地把自己塑造成一代明君、聖君,以讓後人淡忘自己不光彩的一面。

    再據《新唐書·魏徵傳》記載,....魏徵曰:願陛下俾臣為良臣,毋俾臣為忠臣。"帝曰:"忠、良異乎?"曰:"良臣,稷、契、咎陶也;忠臣,龍逢、比干也。良臣,身荷美名,君都顯號,子孫傅承,流祚無疆;忠臣,己嬰禍誅,君陷昏惡,喪國夷家,只取空名。此其異也。"

    魏徵原為太子李建成的黨羽,而今效力於李世民。論“忠”,顯然有虧,故而,也只得論“良”。所以,魏徵也必須成為犯顏直諫的諍臣,而一旦畏縮不敢言,也就喪失了自身的價值。

    魏徵死後,李世民痛心不已,登凌煙閣觀其畫像,並賦詩悼痛。但當後來,魏徵舉薦的杜正倫犯罪被免、侯君集坐太子黨謀逆而被誅。李世民便懷疑魏徵私結黨羽,又聽聞魏徵拿自己前後的諫辭給史官褚遂良看,更是不高興。於是,不但取消了衡山公主與魏徵長子魏叔玉的婚約,還令人將魏徵的墓碑推倒,而魏徵的家族也就衰落下去了。

    李世民深諳帝王之術,常以權術駕馭群臣,其臨終之際,就曾對太子李治說道:..."李世勣才智有餘,然汝與之無恩,恐不能懷服。我今黜之(將李勣貶官),若其即行,俟我死,汝於後用為僕射(唐初,有丞相之職),親任之;若徘徊顧望,當殺之耳。"故而,李世民與魏徵的關係,遠不像後世想象得那樣和諧,雖能稱得上是“明君與賢相”,但也是有不少作秀成分在的。

    參考史籍:《新唐書》、《資政通鑑》等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說錢好賺的時候是消費升級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