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強武堂
-
2 # 蘿蘿貝272
通俗的說就是和美英蘇當時三大巨頭同時開戰,其實德意志第三帝國巔峰時雖然土地那麼大但是內部除了本土其他的都沒有那麼狂熱,所以其佔領那麼多土地除了資源和技術等基本沒有任何獲得。同時為了統治這麼大的土地單靠偽軍是不夠的因此就要從德國本土再抽調軍隊,屆時能夠自由運動出擊的軍隊就更少了,這就是為什麼大家看德國巴巴羅薩時不是有千萬軍隊但是為什麼進攻蘇聯時損失幾十萬軍隊就說是轉折點,因為大半個歐洲,加上北非,運輸,後勤,工廠,各種軍隊所以德國的軍隊雖然千萬但是運動的只有幾百萬,如果這幾百萬都死了那麼德國很難發動反擊了。所以德軍因為只要守本土所以機動力量就很大,但是後期守那麼多土地那麼多防線面對美英蘇圍攻他哪裡來軍隊反攻,抽調軍隊就會拆東牆補西牆,這就和古代作戰一樣,步兵守,騎兵出擊,一戰,大家一起上攻佔城池,拿下大片城池後就要分散部隊守城,之後攻佔土地越大分散越大,機動也就越少,機動力量就像一把利劍,只要騎兵突破步兵也就可以跟上攻佔,騎兵完蛋步兵只有等死,如果撤的話很有可能拆東牆補西牆最後都完蛋,我這麼說懂了吧,德意志第三帝國敗在人口方面,即使到了後期德國還是有88炮,豹式,bf109,V2導彈等等雖然盟軍也很多但是德軍裝備上不能說劣勢,甚至德軍的sg步槍遠超蘇聯步槍,後來的AK就參考了sg,反觀蘇聯是以量取勝,美國是以質量取勝,英國是靠美國支援取勝
總體戰時代,惹工業基礎和動員能力超過自身的對手,想贏很難。一戰爆發後,德華人逐漸在西線陷入僵局,在東線雖然打的相當漂亮,但德華人不敢去奢望完成拿破崙皇帝都沒有完成的任務,所以在東線基本是見好就收。殖民地幾乎完全失敗,除了東非殖民地的經典游擊戰,但最多隻是維持的戰線不崩潰。1917年德國眼看沙俄崩盤,終於把幾十萬軍隊從東線調動到西線,佔據暫時的兵力優勢,同時又開始用暴風突擊隊式的新戰術對精銳部隊進行訓練。準備一舉壓倒西線協約國,問題是美華人來了。雖然美軍缺乏塹壕戰經驗,但士氣高漲,數量也不算少,結果就是德國在1917年秋季和1918年春季發動的攻勢都沒能達到目標。協約國軍隊撤退並進行重組,但德華人也已經被“榨乾”,無力法定新的攻勢。
更糟糕的是,德國內部開始崩潰了,沙俄的革命風潮逐漸波及德國。一戰期間德國實行了配給制,海上封鎖同樣摧毀了德國的工商業,大約有75萬德國平民死於飢餓和營養不良。1916年~1917年冬季被稱為“蘿蔔冬季”,事實上這時候很多德華人已經吃不到土豆和肉類了,更多人依賴所謂的“肉湯廚房”施捨的一點食物過活。
1918年夏季,美國動員的效果開始顯現,西歐戰場上幾乎每天都會增加成千上萬名美軍。1918年10月德國基爾水兵暴動,德國在壓垮協約國之前,被大戰期間內部積累的各種問題壓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