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杭州鐵頭

    其實我感覺王立群比易中天講得好多,易中天太過世俗的俚語,讓人聽來真的感覺是在調侃歷史,在用詞上,王立群更是恰到好處,對於一些個人意見,明確加上,"我個人認為"等,沒有一些所謂的誤導,而易中天則不是,無論所引史料有無定論,都以其個人的判斷為觀眾定下論斷,"我個人認為"等話語則很少提及,大有我說的就是歷史真相的感覺。可以說 王立群一開始好像沒有放開,但現在越來越自如,講得越來越好。反觀易中天,則是一開始還有味道,但現在看來 乏善可陳了

  • 2 # 司馬庵中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當下,很難有一個統一公認的標準去評斷,熟高熟低,我們只能據個人喜歡而定了,可謂蘿蔔白菜各有所愛。

    接下來,談談二人的情況:首先,說下易中天,其人初登百家講壇,便講過《漢代風雲人物》,不溫不火,節目組本想讓他開講《水滸傳》,陰差陽錯,卻因《品三國》一品走紅。

    易中天講述《品三國》時候,主要參閱資料以《三國演義》和《三國志》為主,由於華人對《三國演義》耳熟能詳,不論是書本故事,還是影視作品,使得《品三國》易於接受,此為得天獨厚,同時易中天言語表達幽默風趣,論述鋪陳有序,觀點新穎,老少咸宜,使得《品三國》風靡而行。

    隨之,易中天趁勢而起,開講了《諸子百家》,也很受好評,沉寂一段時間之後,便開始潛心撰寫《易中天中華歷》,到如今,已經撰寫至鐵血元蒙,揮揮灑灑數百萬字,完本二十卷,可謂“功到自然成”,奠定了今日之地位。

    接下來,談下王立群老師。王立群老師講過《大風歌》、《宋太祖》、《宋太宗》等一列節目,總體給人感覺是一種學者風範,他引用史料較為詳實的,並嚴謹有序,不譁眾取寵,不博取眼球,不矯揉造作。在講述中,論證可圈可點,能讓歷史愛好者學到很多歷史知識,受益匪淺。當《百家講壇》這道節目冷溫之後,王立群擔任起《中華詩詞大賽》的嘉賓,看過幾期節目,在他講解有關歷史典故知識時,脫口而出,娓娓道來,更勝其他嘉賓一籌,可見,其人歷史知識功底紮實深厚。

    於此,寸有所長,尺有所短。二人各有所長,人亦各有所愛,何必較長短。讓我們從二者身上汲取到自我所需的養分,何不樂哉?

  • 3 # 烏鴉和蛤蟆

    易中天有深度,對社會,對人性,對文化,對歷史認識度理解度深刻而清晰!對得起一個品讀歷史!王立群有廣度!高下立判!因為廣度就像小學生讀課文差不多!只要認識字,記性好誰都可以,念歷史,背歷史!而易中天以上所述的能力,是極其罕見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有趣且深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