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芒果娛樂哆瑞咪

    我必須得承認我也曾經因為和老公吵嘴而嗆了孩子,事後後悔的不行✋

    看著孩子無辜的眼神我心中無限心疼,質問自己有什麼情緒值得傷害到我最愛的孩子。

    想來很多爸爸媽媽也會有和我一樣的經歷吧……在這個物慾橫飛的社會,8090後作為新一代主力軍,在承受著無限壓力的同時,心理健康也遭受著前所未有的衝擊,當我們自己沒有找到好的通道釋放時,無辜的孩子就躺槍了……

    在這兒提醒自己也提醒各位爸爸媽媽,在你準備向孩子“下手”前,請三思......

  • 2 # 春風化雨花草香

    生活中這樣的家長並不少見,自己在工作上遇到問題或者受到上司的批評,就會把負面情緒轉嫁到家人或者孩子身上。這種家長在情緒上自我管理能力很差,孩子在這種家庭也會很壓抑,久而久之,容易產生自卑心理。

    遇到過一個家長就是這種型別的人,她下班回到家後,看到什麼都覺得不順眼,經常會亂摔東西,逮著誰都會大發脾氣。而調皮的孩子更是她經常發洩的物件,孩子經常因為一點小錯或者不知道犯了什麼錯而被罵或者被打。時間久了,孩子看到她下班,就如老鼠見了貓,戰戰兢兢,唯恐一個不小心又是拳打腳踢。這個八九歲的孩子的狀態很不好,他體會不到家庭的溫暖,有自卑心理並且厭學。這位家長卻依然意識不到自己的錯誤已經帶給孩子很深的傷害,對於其他人的勸阻更是不屑一顧。

    只能說,一個人的素養體現在他的言行舉止裡,要麼被大家喜歡,要麼給大家帶來災難。唯我獨尊,自以為是,稍有不順,拿別人出氣,是最無能的表現。這種人最悲哀的一點是他意識不到自己的所作所為是錯誤的,反而覺得全世界都欠他的。

  • 3 # 日有所學伴成長

    我相信,沒有人喜歡對孩子發火。但生活中,由於自己情緒欠佳而對孩子發火的大有人在。

    最近在學習《媽媽強大了,孩子才優秀》這本書,作者羅玲“油罐原理”,令我印象深刻。那些因為情緒失控而對孩子發火的家長,想來是因為自己心中那兩個“油罐”庫存不足。這兩個油罐,一個儲備樂趣、熱情,一個儲備愛。如果,我們能讓自己內心的這兩個油罐時刻充盈,不管在工作上,還是生活中,抑或是同孩子相處的每一個瞬間,都能感受到樂趣,那我們肯定不會對孩子發火。如果,我們那“愛的油罐”也是滿滿當當,那我們在看待孩子的行為時,就能用愛的目光、用充滿愛的思維,定然也不會朝孩子發火。

    有人說,父母的有效期只有10年。細細想來,不無道理。在這有效期內,做孩子眼中溫暖有愛的家長吧。記得時刻給自己的內心加油,讓自己內心充滿愛,讓孩子健康快樂地長大!

  • 4 # 修的路上

    這樣的母親小時候也是被這樣對待的。在這樣的母親信念裡就應該這樣。嗯,第二呢就是孩子是弱勢群體。第三就是母親認為孩子是自己的。打罵過去以後,孩子還會和我親,沒有隔夜仇。以上都是我個人的觀點。不知道和您的想法一致嗎?如果不一致請你諒解,謝謝你,我愛你。

  • 5 # 媽媽朋友圈

    心理學上有個典型的案例就是踢貓現象,講的就是父母在外面碰到不如意的事情,或者被他們的領導批評了,不敢對領導頂撞,窩一肚子氣,回到家裡就會發洩到子女身上。子女不敢反抗父母,窩一肚子氣,就只有把怨氣發洩到家裡的小貓身上,就會出現踢貓的動作。這也是人們發洩不良情緒的一種方式,只是這種方式很多人在無意中使用而不自覺,給其他的無辜弱者造成了痛苦。

    人們發洩情只會找比自己弱小的物件,這樣沒有風險,也容易得到滿足。所以父母就會把氣撒到沒有做錯任何事的孩子身上。

    打孩子的時候你想到這些了嗎?

      一、 生理上的創傷

      要知道,孩子的小身體是非常嬌嫩的,又怎能夠經得起成人的掌心和拳頭?

      二、心理上的創傷

      幼兒的神經系統十分脆弱,粗暴的態度及打罵恐嚇,都會使他的精神高度緊張、恐懼,甚至引發心理障礙。

      1、軀體不適:有的孩子精神上受了刺激表現為軀體的不適。比如,孩子突然發熱,患感冒(由於驚嚇引起的更常見)。有的孩子會嘔吐,訴說肚子疼,有的孩子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甚至腹瀉。

      2、遺棄感:一些父母在打罵恐嚇孩子之時,常使用“不要你了,扔了算了!”等語言,別小看這不經意的氣話,卻可能給孩子心靈上留下較深的創傷。

      3、恐懼感:對3歲前的孩子而言,神經發育尚不完善,恐嚇或粗暴的態度都會使孩子出現夜驚、過度緊張及恐懼狀態。

      4、自暴自棄:經常被責罵或捱打,也會因此而感到自己“不行”而自暴自棄。他們本來可以將某事做好,但偏偏不做或乾脆去搞破壞。這些孩子還可能表現出遇事冷漠,行事膽怯等。

      5、逆反心理強:不難發現,那些經常捱打的孩子比較“犟”,父母讓他幹什麼,他偏偏不幹,連捱打時都可能“不屈服”。

      6、暴力性:經常捱打的孩子,他會模仿家長打他那樣去打別人,父母打他時表現得越粗暴,孩子對小朋友也就越粗暴。

      7、說謊行為:孩子被打後,可能暫時被鎮住了,但由於怕捱打,他們會漸漸不敢對父母說實話,或者找理由來擺脫捱打,久之,便會養成說謊話、不誠實的惡習。

      8、仇恨心理:對3歲前的孩子來說,他對父母的依戀性很強,一般不會產生仇恨心理,但如果父母總是對孩子施暴,孩子漸漸就會在感情上與父母疏遠,日後可發展為仇恨父母。 

    希望每個家庭都能和睦快樂。

  • 6 # 積木育兒

    生活中類似的悲劇時有發生,我們會發現,其中受傷的往往是無辜又可憐的孩子。他們一不小心就成為父母激憤情緒下的發洩物件或犧牲品,承受不該自己承受的責罵與打罰。

    其實,哪怕父母之間只是發生小小的口角,對孩子的心靈震撼也不亞於八級地震。

    夫妻吵架危害大,這個危害是對孩子來說的。美國一項研究表明,夫妻之間經常吵架,其給孩子帶來的負面影響遠勝於離婚對孩子的影響,且這種傷害是內隱漫長的。

    我認識這樣一位女性,年近四十仍不找物件,詢問原因,回答說,不想跟別人綁在一起,因為再深的感情也會敗給歲月,只剩下滿地雞毛的碎屑與爭吵,與其如此,寧願自己一個人過。

    她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感觸,正是源於她童年時代父母永不休止地爭吵:

    我出生後頭幾年,父母還十分恩愛,她是爸爸疼媽媽寵的小姑娘,後來全民經商,爸爸也下海,可惜爸爸天生不善做生意。

    家庭矛盾由此產生,爸爸要麼不回家,要麼常常喝得醉醺醺的,媽媽呢,爸爸不回家她天天擔心,回家又不停跟爸爸吵架。

    很小的時候,她覺得是自己的原因導致,是自己惹爸爸媽媽生氣了,因為媽媽經常這樣對爸爸說:“你看看你,一點本身都沒有,別人家孩子都有什麼什麼東西,咱家麗麗呢?”“你不是說週六回家帶孩子出去玩嗎?孩子都等你一天了。”之後,他們必然會發生爭吵……

    我很害怕,我會哭著大喊,“我不要某某東西了。”“我不出去玩了。”可是仍舊阻止不了他們的爭吵,從此,我就會壓抑自己的慾望,不敢提任何要求,我變得很乖、很懂事,生怕自己哪裡做得不對就惹他們生氣,害他們吵架。

    你知道嗎?後來我發現,他們只要想吵,任何事情都可以成為理由,而我自己只不過是他們眾多理由中的一個。

    我六歲的時候,突發奇想,自己失蹤不見了,或許就能阻止他們吵架了。我偷偷離家出走,但只是到小公園裡找個角落藏了起來。他們確實沒有吵架了,齊心協力到處找我,但找到我的瞬間,又開始互相指責了:“都是你,天天不著家,孩子都差點丟了。”“你不是天天跟孩子在一起嗎?怎麼沒管好孩子啊?”

    ……

    從那些長期、經常面對家庭戰火的孩子身上,我們能看到他們的內心是缺乏安全感的,這說明:夫妻吵架,帶給孩子的不僅僅是一個不安全的生活環境,還是一種對自我的放逐和不尊重,更有甚者影響的是孩子對婚姻家庭社會的消極悲觀看法。

    其給孩子造成的心理陰影是——會認同婚姻就是這樣的狀態,會對自己的處境產生習得性無助感,那麼他們獲得的也將是——低自我認同、低自尊和低價值感,悲觀的處事態度:既然掙脫不了,那就這樣吧;既然我是不被父母愛的孩子,那我肯定是不值得愛的;既然所有的婚姻都是這樣的,那我還結什麼婚……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是絕對弱小而無助的,他所能依賴的唯有父母,為了維持家庭關係的穩定性,孩子不得不委屈自己,讓自己變得乖巧懂事。

    不過我們也看到,孩子的力量是很微弱的,而且父母沒有看到孩子的恐懼,和為之付出的努力。陷入爭吵中的父母是看不見孩子的,他們還將兩人之間的矛盾擴充套件成了父親、母親和孩子之間的矛盾,將孩子拉入到戰爭之中來,甚至將孩子當做了攻擊和傷害對方的武器。

    顯然,這不是解決父母矛盾或爭吵的有效方式。這其實對父母提出了很大的挑戰:

    首先,將問題限定在夫妻之間,儘可能少地將孩子捲入進來。面對孩子的時候,父母之間的態度要保持一致。如孩子看到父母爭吵,那麼父母需要告知孩子:我們是因為某事不和,與他本身無關。

    其次,父母需要為發生的問題負責任,切忌故意歪曲事實或傷害對方,要知道,父母一方指責另一方,都會在孩子心理引起恐慌,因為孩子是同時愛兩個人,他會無法處理這個“愛與不愛”的矛盾與衝擊。父母需要告知孩子,大人之間的事,我們自己需要找到合適的方式來解決。

    最主要的是,父母需要透過合理的方式解決問題,而不是透過無效的爭吵製造更多問題和矛盾。

    如果爭吵只是為了發洩內心的積怨的話,那麼你所做的一切只會讓親密關係越來越糟糕。夫妻之間爭吵,一定要清晰地認識到:我們是為了解決某個問題而爭吵的,同時我們是很愛對方的,帶著這樣的目標爭吵,才可能約束和控制自己的嘴和手,不說出傷害對方的話,不對對方拳加相加。也才可能更好地傾聽對方,而不是完全地自話自說自我發洩,並更好地就問題達成共識和和解。

    夫妻爭吵不可避免,但面對衝突和分歧,雙方的態度和方式十分重要。唯有如此,婚姻和家庭才可能經受住考驗,孩子也才可能不被父母的爭吵所傷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營業執照註冊50萬能入駐天貓嗎?要注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