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懷冰先生

    實際上這件事可能是虛構的。從司馬遷實際上就已經知道這可能是不存在的,因為唐雎的事蹟可以比拼《史記。刺客列傳》中的“曹沫之劫齊桓公”。可是司馬遷卻沒有記載這件事,難道不是存疑麼?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這件事情有哪些疑惑?

    首先,唐雎的挺劍而起。可以說從多的史書中都記載著秦王生性多疑,他的身邊肯定有從多的侍衛,且不論何人面見秦王都要除去武器。古代的使者面見君王的時候都要距離王座十米以上的距離。荊軻刺秦王中也不過用圖窮匕見來接近秦王,而且秦王也不是沒有反抗的能力。一個統一六國的雄才大略的君王,怎麼可能唯唯諾諾僅憑几句話就答應要求。

    第二就是弱國無外交了。戰國末期,秦朝剛剛完成滅韓亡魏的壯舉,而安陵是一個僅僅依靠魏國而存在的附屬小國,僅有方圓五十里地,怎麼可能有勇氣用挾持秦王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第三就是安陵實際上在秦昭王二十四年(前283),秦相穰侯魏冉興兵擊魏,斯時鄢陵已入秦境。其中的鄢陵即是安陵,安、鄢古韻同屬元部,可行通用。楊寬先生《戰國史》所附歷史地圖於“安陵”下括注“鄢陵”,也可證明。歷史學家顧觀光所云:“鄢陵久為秦有,而安陵至戰國末尚存,此則傳聞異辭,當在闕疑之列矣。”(《七國地理考》卷五) 。這些都說明唐雎不辱使命這件事的存疑。

    最後,《戰國策》是西漢末年劉向整理蒐集的,而《戰國策》以塑造策士文臣形象為主,重在表現這些文人力挽狂瀾的不朽功績。雖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但與正史對照,所記事件的後果卻不盡可靠,甚至有著三分史實,七分虛構的可能。而當代學者繆文遠先生在《戰國策考辨》一書中斷定,是章出自秦末漢初縱橫家之“擬託”。朱東潤先生也認為:“本文情節當出於虛構,不能視為真實的歷史記載。”

  • 2 # 一年讀十本書

    唐雎不辱使命是《戰國策》中的故事,說的是秦國想要吞併魏國的屬國安陵國,秦王派人跟安陵君說想要用更大的土地來換他的領地。安陵君派唐雎去出使秦國,答覆秦王的要求。安陵君當然不想交出自己的土地,唐雎就向秦王轉達了安陵君的意思。秦王問,你不知道天子一怒就會血流成河嗎?唐雎說,那您知道布衣之怒嗎?於是他列舉了專諸和聶政等刺客的故事,又拔劍上前威脅秦王。秦王於是向他道歉,並且表示不再提戰略安陵君領地的事。

    《戰國策》並不是正史,它是記載戰國時期各個國家的縱橫家,策士們的言論的一本書。《戰國策》中的故事非常生動,但是也有很多誇大的成分。“唐雎不辱使命”中最大的疑點是唐雎的劍,荊軻刺秦王還把劍藏著地圖中,專諸把劍藏在魚腹中,而唐雎直接拔劍就要威脅秦王,他能帶劍上殿的可能性極小。而且文中對於秦王的刻畫就是一個看上去很囂張,實際上卻很懦弱的人,具有很強的藝術加工的性質。也許唐雎真的出使過秦國,並且讓秦王放棄了暫時吞併安陵國,畢竟戰國的縱橫家們還是能言善辯的。但是肯定不會那麼誇張,拿把劍威脅秦王,要是這樣的話每個國家的使者都拿劍去威脅秦王不就天下太平了?

  • 3 # AnthOny-lone

    我個人認為不一定是假的。秦國當時已經滅了韓趙燕魏四國,在唐且出使秦國不久前,剛剛經歷了南韓舊世族叛亂。對於保留安陵國的封地,是秦國給各國舊世族做得一個典範,表明舊世族封地在遵行秦法對秦臣服國泰民安等條件下依舊可以保留舊王國封地,對舊世族的反叛釜底抽薪。從唐且的言行的言行可以看出他有名仕之風,說出這種話不奇怪。我只是一個小學生,這是一點個人見解,不喜勿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只想保持身材,怎麼樣安排健身房的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