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看看東吳當年航海事業的發展,其野心不可謂不大,但最終未能如願,既有時代的因素,也有孫權本人失誤的因素。
東吳的帆、舵水平都非常高。
東吳已經掌握了熟練的船舵技術(西方最早在12世紀才出現)。
東吳已經掌握了可以利用前側風的平衡縱帆,可以透過調整船帆的面積來控制航速(西方最早在7世紀才開始使用三角帆)。
而且,東吳出現了四帆和七帆船,大海船一船可運載“甲士三千”,這是非常可怕的武裝投放能力。
東吳的船隊是遠東海域最早的跨海力量。
他們抵達了今天的海南、臺灣、越南、高棉等地。
尤其是公元226年,東吳以朱應率領的船隊對南洋進行了一次深遠的遠航,這次遠航持續了6年之久,經過一百多個國家。
這些國家與東吳互贈禮物,友好往來。
真正的大手筆是透過海路與遼東的往來。
一直以來,東吳軍最大的痛點就是戰馬的匱乏。在水上耀武揚威的東吳軍到了陸地上就懵逼。呂蒙甚至認為,就是拿下了徐州,也守不住,寧可去招惹關羽。
此時,一道曙光像閃電一樣劈中了東吳君臣:遼東稱臣。
這些孫權高興壞了!遼東有的是良馬!東吳的戰船和遼東的戰馬結合到一起,誰與爭鋒!
於是,派了一萬多人去遼東。說是幫遼東抵禦魏國。
果不其然,遼東反悔,孫權這一萬多人和船隻統統沒了。
其實,張昭之前就勸阻過孫權。公孫淵不是真心歸降,只是害怕曹魏徵討,尋求支援而已。
遼東稱臣,與當年孫權自己向曹操稱臣不是一碼事嗎?
當年你孫權向曹操、曹丕裝孫子的時候,如果曹魏也派幾萬人來東吳領地幫你防衛劉備,你孫權幹不幹?
遼東的示好,其實對孫權來說是很好的機會。透過友好往來,彌補自己的戰略短板。
而航海能力近乎壟斷的東吳,完全有能力這麼做!
東吳航海的努力收益不大,原因主要是兩個:1、全球貿易時代遠遠沒有到來,此時的海外交流可以讓城邦式的小國獲得很好的收益,但對於東吳這種體量的經濟體來說,意義不大;
2、東吳在外交上的不夠成熟,與公孫淵關係處理不當。
但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往往是謬誤。
儘管東吳航海事業的發展沒有實現東吳君臣最初的設想。但對於整個中國歷史來說,這種發展卻使得中國與南洋的聯絡更加緊密。中華文明在這一地區的向心力大大增強!
讓我們看看東吳當年航海事業的發展,其野心不可謂不大,但最終未能如願,既有時代的因素,也有孫權本人失誤的因素。
領先世界數百年的航海水平東吳的帆、舵水平都非常高。
東吳已經掌握了熟練的船舵技術(西方最早在12世紀才出現)。
東吳已經掌握了可以利用前側風的平衡縱帆,可以透過調整船帆的面積來控制航速(西方最早在7世紀才開始使用三角帆)。
而且,東吳出現了四帆和七帆船,大海船一船可運載“甲士三千”,這是非常可怕的武裝投放能力。
下南洋東吳的船隊是遠東海域最早的跨海力量。
他們抵達了今天的海南、臺灣、越南、高棉等地。
尤其是公元226年,東吳以朱應率領的船隊對南洋進行了一次深遠的遠航,這次遠航持續了6年之久,經過一百多個國家。
這些國家與東吳互贈禮物,友好往來。
可是,在全球貿易時代到來之前,這種程度的交往並不能使東吳這種體量的經濟體從海外獲取必要的資源來增強國力,註定是不划算的。結交遼東,被曙光刺傷眼睛的東吳真正的大手筆是透過海路與遼東的往來。
一直以來,東吳軍最大的痛點就是戰馬的匱乏。在水上耀武揚威的東吳軍到了陸地上就懵逼。呂蒙甚至認為,就是拿下了徐州,也守不住,寧可去招惹關羽。
此時,一道曙光像閃電一樣劈中了東吳君臣:遼東稱臣。
這些孫權高興壞了!遼東有的是良馬!東吳的戰船和遼東的戰馬結合到一起,誰與爭鋒!
於是,派了一萬多人去遼東。說是幫遼東抵禦魏國。
果不其然,遼東反悔,孫權這一萬多人和船隻統統沒了。
東吳打赤壁之戰、夷陵之戰總共才多少呢?這一下1萬多人沒了,這幾乎是江東創業以來損失最大的一次了!其實,張昭之前就勸阻過孫權。公孫淵不是真心歸降,只是害怕曹魏徵討,尋求支援而已。
遼東稱臣,與當年孫權自己向曹操稱臣不是一碼事嗎?
當年你孫權向曹操、曹丕裝孫子的時候,如果曹魏也派幾萬人來東吳領地幫你防衛劉備,你孫權幹不幹?
遼東的示好,其實對孫權來說是很好的機會。透過友好往來,彌補自己的戰略短板。
而航海能力近乎壟斷的東吳,完全有能力這麼做!
東吳航海的努力收益不大,原因主要是兩個:1、全球貿易時代遠遠沒有到來,此時的海外交流可以讓城邦式的小國獲得很好的收益,但對於東吳這種體量的經濟體來說,意義不大;
2、東吳在外交上的不夠成熟,與公孫淵關係處理不當。
但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往往是謬誤。
儘管東吳航海事業的發展沒有實現東吳君臣最初的設想。但對於整個中國歷史來說,這種發展卻使得中國與南洋的聯絡更加緊密。中華文明在這一地區的向心力大大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