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思維導圖趣味學
-
2 # 章魚老師就是我
自薦一下。我們班在低年級組時搞的活動就很好。
我是個特別重視閱讀的老師。
在我看來,語文的基礎就是閱讀。只要書讀對了,讀好了。那麼語文成績絕對不是什麼需要擔心的問題。
所以我也從來不去找網上的所謂書單,那書單太幼稚了。我們班孩子一年級的時候就已經接觸具有完整故事情節的故事書了。教給孩子查字典,不會的字自己查。看的慢也沒關係。一天兩三頁也是被允許的。
而作為課後讀書的效果檢查,我在班裡舉行了"互薦書"活動。說起來很簡單。就是讓孩子每週寫一段小文字來推薦自己當前所讀的故事。長短不限,但不能抄書。然後每週找一節課(我們是固定用每週二下午的語文課。)讓孩子們一個一個上講臺來讀自己寫的這段文字。
最後評比哪一本書最吸引人。並給推薦這本書的學生以獎勵。一等獎幾個小紅花,二等獎幾個小紅花。學生們樂此不疲。
其實早先的規則不完善,沒有規定不能抄書,然後有的學生為了推薦自己的書,從書上大段大段的抄內容。所以後來才規定不能從書中抄內容,要完全自己寫。
這個活動有三方面的好處。1、培養了孩子們的閱讀興趣。
也總有孩子覺得其他人讀的書有意思。所以拓展了孩子的讀書目錄。
2、訓練了孩子的資訊收集能力。
孩子學寫作。是一個先練加法,再練減法的過程。透過寫簡短的讀後感。讓孩子學著將故事當中有趣的情節,或者值得宣傳的點找出來。
3、訓練了孩子們動筆的能力。
我有時候會對高年的學生們說,寫作文就是說話。把該說的話用文字表達出來那就是作文了。從“說”到“寫”這個轉化是需要儘早讓孩子接觸的。
這算是我的一點小經驗吧。
已經操作過很多年了,效果也很好。大家可以試一下。
結合一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對事物的認識,可以適當進行一些戶外活動,在活動過程中讓孩子感知自己的所見、所聞,在鼓勵孩子們相互分享自己的體會。
1.組織旅遊。孩子分享各種不同的生活常識,在變化了的環境中感受自己的家庭和父母,鍛鍊孩子的獨立性,體驗舒適方便與將就湊合的反差,體驗過在家和在外奔波的差別,能粗淺地意會一些概念,如思鄉、遷移、借宿、無家可歸等等,這些都可以成為說話的素材,回來後可以讓孩子寫一些關於本次活動的所見、所聞、所得。
2.組織孩子去圖書館。薰陶孩子濃厚的文化氛圍和氣息,讓孩子感知有各種各樣的書刊、讀物。培養孩子去圖書館的習慣,閱讀各種繪本、童話故事等等,體驗書中的世界。
3.組織孩子去博物館。給孩子講解簡單的歷史事件,這些事件發生的故事,與我們現在的生活有什麼聯絡,孩子粗略知道一些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