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滄海一粟塵

    判斷一個文學作品,某種題材,讓不同的人來寫會有什麼不同的效果,首先必須搞清楚不同的作者各有什麼喜好和特徵,並且還要搞清楚作品題材不同的時代背景、對作者的影響、對讀者的影響等等諸方面的因素。

    三國演義的時代背景是在東漢末年,群雄逐鹿形成了魏、吳、蜀三足鼎立的局面,最終由曹操創立的魏國為司馬家族篡權並統一天下,三分歸晉。這是一個動盪的年代,也是一個英雄輩出的年代,是中國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節點,許多流傳至今的經典便誕生於那個時期。

    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是元末明初人,本身是一位雜劇的作者,當時的社會動盪與三國時期極其相似,作為一個生活在社會底層的知識分子,他十分渴望社會的安定,當時三國的故事在民間口耳相傳已經歷時很久,流傳甚廣,它以歷史真實為源頭,以《三國志》為依據,在流傳的過程中得到了社會各階層的不斷加工整理,羅貫中便是在此基礎上,懷揣著美好的願望,加以演繹完成了這一部長篇章回本的歷史鉅著。羅貫中的作品中,他的那些人物是食人間煙火的,他的許多細節是血肉豐滿的,因為那些元素來源於他長期的底層生活和社會各階層的長期添磚加瓦。他的那些謀略也是有歷史經典故事作為依託的,雖然有部分的人物和情節的虛構,但他順應了民間的願望,那就是人心思定。“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既透射著歷史的必然,又說明他內心的無奈。

    金庸與羅貫中是完全不同的。

    首先兩個人生活的時代是不同的。金庸生活在物質比較豐富、資本主義十分發達的香港現代社會。如果和羅貫中相比,金庸的生活可以稱作錦衣玉食。同時,金庸又是生活在一個快節奏大壓力的現代生活環境裡,高負荷的人群總希望有一個精神疏解的環境和工具,香港的報業環境又處於一個亞資訊時代的蓬勃發展時期,這就決定了金庸創作的目的,絕不會有什麼國家民族的命運,也不會過多涉及貧苦百姓的生活,他的第一目的是為了報章雜誌的暢銷,其次,要給人們輕鬆舒適的感覺以供減壓。這樣一來,最好的方式便是天馬行空,任思緒馳騁,而不是把自己繫結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而受到過多的羈絆。只要依託於大致屬實的歷史背景就行,其中的人物可以虛構,他們可以長翅膀,他們可以上天入地,他們可以擁有許多凡人不可能擁有的神功神力。一句話,你只要看著爽就好。金庸的作品,歷史的真實是一個附屬品,社會的責任也退而其次,娛樂到底是其終極的目的。所以三國演義如果讓金庸來寫,那就會演繹成一本類似於西遊記封神演義這類的作品,但它的深度和廣度卻無法和這些鉅著相媲美。

    我無意貶低金庸的非凡,時代不同,需求不同,取向不同,各有千秋。只不過金庸的作品無法與三國演義這樣的歷史鴻篇鉅著相比較這確實是不爭的事實。在中華文化的歷史上,羅貫中的輝煌遠勝於金庸,兩者沒有可比性。

    一點鄙陋的見解,未加思索,各位儘可能刀砍斧斫,敝人身子骨好,不勝榮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普通的野生柿子可以做盆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