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生於1711年,華盛頓生於1732年,確屬同一時代之人。但他們給人的印象,前者仍是古代帝王,後者已是現代政治家。
這真是一件讓人非常感慨的事情。
弘曆登基於1735年,1796年禪位後,又當太上皇三年,至1799年死去,前後總共掌權63年。
這半個多世紀,有人稱之為“乾隆盛世”。
與他同時期的外國君主,主要有普魯士的腓特烈大帝(1740—1786年在位)、英國的喬治三世(1760—1820年在位),及法國的路易十六(1774—1791年在位)等,他們或者帶領國家走向強盛,或者被民眾推翻。
民國學者李劍農曾總結18世紀後半期中歐美的特點。他說:
“這個時期,在中國是清朝的最盛時期(但已有衰兆),在西方是政治、經濟思想及國際情勢發生極大變化的時期。”
在歐美,“有了那種蒸汽機和其他思想學術上不斷的新發展作推進器,民權自由的勢力,不久也要瀰漫全歐……”
在中國,一方面科學落後,一方面建起了“最完密的君主專制”。
具體來說,所謂“乾隆盛世”期間,中國和歐美髮生的主要大事,大致可歸為幾類:
由上表可以看到,中國在軍事方面的建樹不次於英國,弘曆所謂“十全武功”中的平定準噶爾、大小金川等役,使中央王朝實際控制的領土面積大為增加,奠定了現代中國版圖。此一時期,英國也透過一系列戰爭,戰勝法國,奪得加拿大、印度等地,開始成為日不落帝國。
在政治、經濟(科技)、文化三個方面,中國則走上了完全不同於近代列強的道路。
政治上,中國保持君主專制政體,經過修訂的《欽定大清律例》依然是一部古代刑法,罪名及刑罰更加精細,也更為殘酷(僅涉及死刑的罪名就有736種)。歐美列強中,不僅出現了君主立憲政體,還誕生了共和國。革命後,美國、法國透過制定現代憲法,確立了現代國家體制。
經濟(科技)方面,中國繼承了古代已有的科技成果,繼續使用水轉大紡車等,沒能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在歐美,珍妮紡織機、蒸汽機的發明,改變了整個社會的面貌。
圖:博物館中的水轉大紡車
中國素以文化先進為傲。不過,乾隆時期的著名學者們,如戴震等,僅將科學精神應用在考據中,未能產生任何新思想。同期,歐洲正在經歷啟蒙運動,《國富論》《論法的精神》等著作的思想影響至今。
也就是說,弘曆統治下的中國,還保持著傳統的政治秩序和社會文化風貌。同期的歐美,則正在全面發生鉅變。
參考資料:李劍農:《中國近百年政治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陳會穎編著《中外歷史對比年表》,中華書局2016年;李伯重:《水轉大紡車及其歷史命運—兼論明清中國何以未能發生工業革命》等。
乾隆生於1711年,華盛頓生於1732年,確屬同一時代之人。但他們給人的印象,前者仍是古代帝王,後者已是現代政治家。
這真是一件讓人非常感慨的事情。
弘曆登基於1735年,1796年禪位後,又當太上皇三年,至1799年死去,前後總共掌權63年。
這半個多世紀,有人稱之為“乾隆盛世”。
與他同時期的外國君主,主要有普魯士的腓特烈大帝(1740—1786年在位)、英國的喬治三世(1760—1820年在位),及法國的路易十六(1774—1791年在位)等,他們或者帶領國家走向強盛,或者被民眾推翻。
民國學者李劍農曾總結18世紀後半期中歐美的特點。他說:
“這個時期,在中國是清朝的最盛時期(但已有衰兆),在西方是政治、經濟思想及國際情勢發生極大變化的時期。”
在歐美,“有了那種蒸汽機和其他思想學術上不斷的新發展作推進器,民權自由的勢力,不久也要瀰漫全歐……”
在中國,一方面科學落後,一方面建起了“最完密的君主專制”。
具體來說,所謂“乾隆盛世”期間,中國和歐美髮生的主要大事,大致可歸為幾類:
由上表可以看到,中國在軍事方面的建樹不次於英國,弘曆所謂“十全武功”中的平定準噶爾、大小金川等役,使中央王朝實際控制的領土面積大為增加,奠定了現代中國版圖。此一時期,英國也透過一系列戰爭,戰勝法國,奪得加拿大、印度等地,開始成為日不落帝國。
在政治、經濟(科技)、文化三個方面,中國則走上了完全不同於近代列強的道路。
政治上,中國保持君主專制政體,經過修訂的《欽定大清律例》依然是一部古代刑法,罪名及刑罰更加精細,也更為殘酷(僅涉及死刑的罪名就有736種)。歐美列強中,不僅出現了君主立憲政體,還誕生了共和國。革命後,美國、法國透過制定現代憲法,確立了現代國家體制。
經濟(科技)方面,中國繼承了古代已有的科技成果,繼續使用水轉大紡車等,沒能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在歐美,珍妮紡織機、蒸汽機的發明,改變了整個社會的面貌。
圖:博物館中的水轉大紡車
中國素以文化先進為傲。不過,乾隆時期的著名學者們,如戴震等,僅將科學精神應用在考據中,未能產生任何新思想。同期,歐洲正在經歷啟蒙運動,《國富論》《論法的精神》等著作的思想影響至今。
也就是說,弘曆統治下的中國,還保持著傳統的政治秩序和社會文化風貌。同期的歐美,則正在全面發生鉅變。
參考資料:李劍農:《中國近百年政治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陳會穎編著《中外歷史對比年表》,中華書局2016年;李伯重:《水轉大紡車及其歷史命運—兼論明清中國何以未能發生工業革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