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營養百事通

    胎兒剛出生時,胃腸道是處於無菌狀態,隨著第一聲啼哭,第一口乳汁,周遭環境中的細菌就會進駐並定植入我們的腸道。

    小兒成長的不同時期,腸道中的菌群結構也會因飲食,生活環境,特定疾病,用藥等發生著變化。3歲以後,腸道菌群即可達到穩定的水平。

    理論上似乎所有的細菌都可以在腸道內定居,實際卻並非如此,人體腸道內絕大多數的細菌,幾乎佔到99%,是不需要氧氣的。大腸腸道內部環境恰恰符合它們的要求。

    經過口腔,胃酸重重淘汰,順利進入腸道內定植的細菌它們的生存繁殖必須也得有水和食物。每天進入消化道的豐富食物,被轉化為人體可吸收的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等,早在胃和小腸就被吸收差不多了。

    不能被吸收利用的食物殘渣就成了這些定植菌的良好食物來源。因此,細菌的種屬,分佈和領地絕對和你的飲食行為習慣有關。吃健康的食物,自然會養育很多好的細菌,反過來這些細菌會合成人體所需要的各種維生素,雙方互利互惠。不節制,不健康的飲食,油膩,甜食,吸菸喝酒,都會導致壞菌加速繁殖,俗話說,窮山惡水出刁民,腸道的慢性炎症,情緒不穩定等都與這些壞菌惡劣行為,產生的內毒素破壞腸道內部環境有關。

    因此,不要小瞧我們腸道定植菌的建立和維護,這個小小的王國和我們的健康息息相關。

  • 2 # 大象腿長吧

    儘管人體還未出生的時候就已經暴露在微生物中,但胃腸道的定植大都是在出生時開始的。僅在幾天之內,在新生兒體內建立的微生物群主要是乳酸桿菌和雙歧桿菌 一年後,菌群開始慢慢趨向穩定,並在三歲左右與成年人類似。

  • 3 # 濤哥搞機666

    隨著年齡的增長,藥物、飲食、環境和壓力都能改變微生物的丰度和多樣性。比如:超衛生的生活方式、壓力、毒素、酒精、飲食、藥物、維生素 D 的缺乏都會引起我們的腸道菌群的失調。

  • 4 # 山大生命科學方詡教授

    當嬰兒出生時,經過母親的產道,母親的產道是酸性的,這裡的細菌有一半以上都是 乳桿菌。所以,現代醫學主張儘可能不要剖腹產。在國外,剖腹產的嬰兒,醫生會從母親產道取些微生物,塗抹在嬰兒身上。同時,嬰兒在母乳餵養時,也會透過母親的乳頭和乳汁攝入微生物,這些微生物就會定植在寶寶的口腔和腸道。科學研究證明,正常情況下,雙歧桿菌是第一個居住在寶寶腸道的微生物。慢慢地,寶寶和外界接觸越來越多,進入體內的微生物種類也越來越多,吃的種類多,會讓體內的不同微生物增長。我們老話說:“不乾不淨,吃了沒病”,是有科學依據的。嬰兒為什麼老吃手,吃微生物啊!國外的幼兒園,鼓勵孩子玩泥,玩土,玩沙子,玩微生物啊!有醫學證據,嬰兒接觸貓狗等寵物,會降低過敏的機率,這應該是和嬰兒多接觸貓狗身上的微生物菌群有很大的關係。

    我們常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很多在國外定居多年的華人,回到家鄉,依然覺得家鄉的飲食美味,媽媽的菜最香,就是因為我們的腸道菌從小吃慣了。而他們在國外出生的孩子卻截然不同,從小喝牛奶,吃漢堡,腸道菌不同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張藝謀的《影》中,如何為八位主演的演技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