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三五秋夏

    商鞅,一個成於霸道,又敗於霸道的改革家。

    商鞅的變法雖然讓秦帝國走向了強大,但商鞅本人處處得罪人,特別是宗室貴戚,在秦惠王即位後,有人對秦惠王說,“秦國百姓只知道商君法,不知國君令。”除了宗室貴戚的報復,當然商鞅也遭到了公子虔的報復,沒有了鼻子的公子虔發揮嘴皮功夫,向秦惠王告發商鞅欺君罔上,密謀叛國等行為。叛逆和謀反是誅殺臣子的最好藉口,秦惠王也藉此用商鞅推行的法律讓商鞅繩之以法。秦惠王最後車裂了商鞅,並且發出警戒,“莫如商鞅反者”,並且“滅商君之家”。老子曾在《道德經》中說,強梁者不得其死,也就是說,行霸道之人沒有好下場,商鞅的命運,有人說是成於霸道,敗於霸道,這也算是冤有頭債有主了。

  • 2 # 跪射俑

    商鞅變法觸動了許多舊貴族的利益,這些人紛紛抱怨,太子贏駟(後來的秦惠文王)也說了不該說的話。但他是未來的國君,不能用刑,於是商鞅就把負責督促太子的贏虔處以劓刑,負責教育太子的公孫賈則被處於黥刑。贏虔是秦國皇室成員,公孫賈是舊貴族成員,這兩人都是太子的心腹,商鞅卻一點面子都不給,贏虔被割掉了鼻子,公孫賈臉上被刺了字。這樣一來,商鞅就把贏虔、公孫賈和太子駟三人徹底得罪了。

    秦孝公死後,商鞅失去了最大的靠山。贏虔和公孫賈兩人不斷在秦惠王面前說商鞅的壞話,還誣告他要謀反。此時的商鞅因為變法的成功在民間擁有很高的聲望,許多地方的百姓甚至“只知商君而不知秦王”。秦惠王本來對商鞅就不滿,此時見他功高震主,嚴重威脅到了自己的權威,加上贏虔和公孫賈兩個心腹不斷在旁邊煽風點火,於是就以“欲反”的罪名把商鞅給處死了。商鞅雖死,但新法卻沒有被廢除,因此秦國後來還是滅掉了六國。

  • 3 # cjp13307013944

    歸根結底,還是觸犯了既得利益者的權益。能犯了當權者。雖然變法使秦朝由弱變強。但統治者還是要找一個替罪羊去平息權貴的怒火。商秧不幸成了棄子。

  • 4 # 凱風23

    搞笑了

    秦惠文王只是走一個正常流程

    先借舊股東的手除掉總經理

    再借軍隊的手除掉舊股東

    多麼正常的操作

    於是財權政權高度集中了

  • 5 # 夏洛特玲玲

    商鞅變法是偉大的,他的變革可以說是驚天動地,但要有人支援,秦孝公的打力支援使得變法能夠初步成功,但變法觸動了秦國的貴族集團,他們的利益被傷害最大。當然變法的結果是使秦國迅速強大。秦孝公去世後,秦惠王無法安撫那些被奪權奪利的貴族集團,如果貴族集團聯合起來,秦惠王地位不穩,那麼變法帶來的成果甚至不保。秦惠王選擇犧牲商鞅來儲存變法的勝利果實也是無奈之舉。商鞅雖死,但變法得以繼續儲存,貴族集團只能偃旗息鼓。這樣的結果是秦惠王乃至秦國希望看到的。其實貴族集團也清楚變法給秦國帶來的變革和成績,但他們不能接受自己的權和利收到剝削。車裂商鞅算是給貴族集團出口氣吧。

  • 6 # 手機使用者74725426175

    自古以來,就算是再深遠的影響,觸及了當時最有權力的人的利益,或者比較有權力人的利益,不管是君皇,還是平民百姓,處理得不徹底,都是一個比較慘的下場

  • 7 # 八弓塬

    戰國時期,各國先後掀起了變法運動。其中,秦國的商鞅變法效果最顯著,影響也最深遠。

    秦孝公初期,秦國在戰國七雄中的實力還很差。秦孝公積極從各國引進人才,進行變法圖強。商鞅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來到秦國的。

    商鞅原是衛國的公子,姓公孫,名鞅。後因變法有功,被封在商地(今陝西商縣),所以又稱商鞅。

    商鞅來到秦國後,向秦孝公大談治國圖霸之術,受到了秦孝公的賞識和重用。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有:編制戶口,加強刑罰,獎勵生產,獎勵軍功,承認土地私有,推行縣制,統一度量衡。

    因為商鞅變法觸犯了舊貴族的利益。秦孝公去世後,舊貴族挑撥秦惠王以謀反罪將商鞅逮捕。商鞅被捕後,慘遭車裂而死。

    但是,經過變法的秦國真的富強了,國力大增,為以後兼併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8 # 蘇月遊戲

    其實很簡單,商鞅割了惠文王老師的鼻子,又對他進行了流放,這個是私仇。第二,商鞅變法得罪了秦國的保守貴族利益,惠文王剛剛上位,需要貴族支援,同時保守貴族一直攻擊商鞅跟他變法。為了緩解壓力,樹立權威,只能找個替死鬼了,而當時商鞅又功高蓋主。可以說惠文王對商鞅的恨不是隨隨便便可以解脫的,選擇中國最殘酷的車劽商鞅

  • 9 # 巨集三

    商鞅被車裂是一個政治問題。秦國在孝公的支援下,商鞅主導變法,廢除了當時井田制,激發了社會生產力。在軍事廢除了舊軍功制,普通人只要在戰場上立功,就開以封爵進侯,這在當時奴隸制社會裡,可以說是個驚天的大事。但這樣一來秦國貴族階層的利益受的了極大衝擊,它國的貴族視秦國變法為洪水猛獸極力的反對。商鞅為了變法推行,他執法嚴格不循私情,貴族的特權範圍又被大大的縮小,所以貴族對商鞅仇視心態日盛。但孝公支援仇視者也不敢跳出來報復只能隱藏。而孝公殯天后,慧文王執政仇視商鞅變法的貴族就大膽跳出來了,慧文王為了穩定秦國政局,下令車裂商鞅。一個為秦國富強做出巨大貢獻的人在仇視變法的貴族報復下死去了。然秦國民眾在變法中得到了經濟實惠,更得到了做人的尊嚴,他們不願意在回到從前。慧文王很明白這一點,再次向反對變法的貴族舉起了屠刀。統一了政局開始沿著商鞅變法之路走下去。

  • 10 # 玄坤文史

    所以也許商鞅是秦國成為最後贏家的功臣,但是於秦國,於君王而言,他仍然不過就是枚鞏固統治的棋子,變法穩定後,他的價值就不復存在了,反而因為位高權重變成了一個安全隱患,他最後被車裂而死,也不過是被榨取了最後的政治價值罷了。

  • 11 # 與書居

    商鞅是秦國著名的改革家,正是因為他的變法,才直接推動了秦國的發展,使秦國從一個邊陲小國一躍成為虎狼之師。然而就是這麼一個有大功於秦國的人,卻遭到秦國新君秦惠文王的嚴懲,以殘酷的車裂處決了商鞅。秦惠文王為什麼要毫不留情地車裂商鞅呢?分析起來,最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是商鞅在推行變法過程中,手段嚴酷,得罪了不少秦國權貴。因為有秦孝公的支援,商鞅在秦國推行變法時,態度強硬,不講情面,凡是反對他變法的人,不論權貴與否,都遭到他的強力打壓。秦孝公駕崩後,這些權貴階層自然開始報復,向秦惠文王進言處置商鞅。

    二是商鞅在變法過程中,秦孝公賦予商鞅充分的權力,秦惠文王繼位後,為加強君權,就必須消弭商鞅的巨大權力。秦孝公非常信任商鞅,不僅將權力讓渡給他,甚至還想傳位給商鞅。這無疑激起了秦惠文王集團的強烈反對。在冷酷的權力爭鬥中,秦惠文王集團決心殺害秦孝公,剷除商鞅。秦孝公逝世後,失去強力支援的商鞅自然逃不出秦惠文王的嚴懲。

    總而言之,商鞅之死固然與其嚴酷的變法措施和他本人的性格有關,但最致命的是他捲入了秦國高層的權力之爭。王權之爭是最無情的,失去秦孝公支援的商鞅下場可以預見。

  • 12 # 棲山君

    公元前338年,商鞅起兵謀反被殺,死後其屍身被帶回了秦都咸陽,以五馬分屍示眾,行刑後百姓們拍手稱快,守舊貴族們彈冠相慶。

    秦惠文王踩著商鞅用血鋪就的霸主之路,穩穩地坐上了秦國君主的位置。

    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西周的詩酒年華早已成為了昨日的美夢,中原大地上到處都是鮮血橫流的戰場,列國連年混戰,為了搶奪地盤,爾虞我詐,如同嗜血的惡狼,互相廝殺。

    列國當中,唯秦最弱,居於西陲之地,被貼上了野蠻的標籤,各國都不屑與秦國為伍。列國卑秦已久,百年來士子不入秦已成列國共識。

    可是,商鞅的到來讓秦國一掃往日頹廢的局面,將它從滅亡的邊緣拉了回來,甚至還一步步走向了強盛。百年後,秦始皇更是帶領百萬雄師,橫掃六國,一統天下。

    可是,當秦國正一步步走向強盛的時候,商鞅卻在封地起兵謀反,被秦惠文王起兵反殺,屍體更是遭受車裂之刑。為何為秦國鞠躬盡瘁的商鞅會落得如此下場呢?

    這一切,還要從他出走魏國說起。

    01

    投奔秦國

    公元前361年,春寒料峭的夜晚,魏國丞相府內氣氛有些緊張相國公叔痤正躺在病榻上養病,路過的僕人都輕手輕腳,來去匆匆,生怕擾到了這位大人物。

    突然,寢殿的硃紅色大門被推開,一個高大的身影從門外走了進來,隨後坐在了公叔痤的床榻邊,燭光閃爍,溫熱的光噴灑在男人的臉上,他便是魏惠王

    眼見公叔痤已然病得下不來床,魏惠王憂心忡忡道:“丞相,魏國可不能沒有你啊,你要走了,寡人可怎麼辦啊!”

    公叔痤聞言,斷斷續續地回道:“大王不必擔心,我有個學生名叫商鞅,現在是我的侍從官,此人是個奇才,大王放心將國事交予他處理。”

    公叔痤的時間不多了,他想借此機會將商鞅扶上魏國丞相的位置,輔佐魏惠王。可是話剛說出口,魏惠王就一言不發,緊鎖眉頭,他知道這事沒戲了。

    “如果不能用他,就將他殺了吧,一定不要讓他走出魏國。”

    魏惠王的臉上還是沒有任何表情,坐了一會兒後,扔下一句:“好好養病!”就離開了。

    走出相國府的魏惠王不禁喃喃自語道:“好好的一個人,怎麼生了場病之後,竟有些瘋癲了呢?”

    商鞅是衛華人,本姓公孫,據說是衛國國君的後代。他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公叔痤身邊當個小小的侍從官,在魏國沒有任何資歷。

    所以,即便是公叔痤親口推薦,魏惠王也不會冒這麼大的風險,任用一個毫無根基的外華人。可魏惠王看不上,不代表別的君王看不上。

    在魏國的西面,有個鄰居叫秦國,秦國的君王秦孝公年輕而富有野心,可他的國家始終徘徊在滅亡的邊緣,其他六國連個眼神都不屑於給他。

    皆以夷狄同秦,擯斥之,不得與中國之會盟。

    在當時的六國諸侯眼裡,地處西陲的秦國如戎狄雜居,好勇鬥狠,像是未開化的野獸。被人如此瞧不起,秦孝公心裡極度不甘。

    兩百六十年前的秦國是何等輝煌,東平晉國之亂,西霸戎狄之地,更是將河西之地收入囊中。可如今,大片國土被搶,秦國在周天子和六國諸侯的眼中就是個蠻子。

    既然如此,你們看不起我,我就挖你們的人才,壯大我秦國。於是,秦孝公向列國所有人傳送了招聘通知,美其名曰求賢令:

    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諸侯卑秦,醜莫大焉。獻公即位,鎮撫邊境,徒治櫟陽,且欲東伐,復繆公之故地,修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於心。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大致意思就是,列國諸侯搶了我的土地,還連帶看不起我的人,我現在要收復失地,若有能人異士能獻上強國大計,壯大秦國,我必定封侯拜相,賜予土地。

    求賢令很快就發到了魏國,商鞅一看,還是秦國適合我,於是,在公叔痤死後不久,商鞅就懷揣著求賢令和李悝的《法經》,渡過波濤洶湧的黃河,來到了秦國。

    此時的魏惠王早就將公叔痤的囑託拋在腦後,壓根忘了有商鞅這號人,使得商鞅順利地走出了魏國的邊境。

    商鞅跨在馬背上,心中理想的火苗不斷升騰,他回望來時的路,下定決心,不實現理想,絕不東歸,若有朝一日踏入魏國,必定是為了征服和殺戮而來。

    商鞅的此番決心若是讓魏華人聽到了必行笑掉大牙。當時的魏國,經過吳起的變法,訓練出了一支精銳步兵魏武卒,這支軍隊曾創下一戰未敗的驚人記錄。

    憑藉著這支精銳部隊,魏國直接大軍壓境,秦國眼見打不過,割讓了黃河西岸的五百多里國土,自己則被迫遷到了華山以西的狹長地帶,苟延殘喘的活了下來。

    秦國想征服魏國,簡直是痴人說夢。可壞就壞在秦惠王這人太過自信,堅信有了魏武卒秦國肯定不敢蹦噠,於是就放鬆了對秦國的鉗制。

    這麼一來,秦國從無限的壓迫中嗅到了一絲生機,而商鞅的到來讓這次生機無限放大。

    商鞅也不是書呆子,來到秦國後和秦孝公的寵臣景監攀上了關係,透過景監的引薦,商鞅第一次見到了這個敢向東方六國挖牆腳的年輕君主。

    秦孝公見到商鞅後直奔主題,問了一個問題: 列國紛爭,秦國當何以自處?

    商鞅沉思片刻,回答道:“各諸侯國為了一座城池,一方土地,彼此間你爭我奪,爾虞我詐,皆因人心思變,貪慾是無窮的,而秦國應當反其道而行之。”

    秦孝公好奇地問道:“該如何反其道而行之?”

    商鞅侃侃而談,將自己的帝王之道說了出來:“因效仿黃帝、炎帝,行帝道,順天而行,無為而治,百姓安居樂業,軍士解甲歸田…………,如此如此,這般這般,秦國必強!”

    商鞅搬出了五帝之道,侃侃而談,居然將秦孝公說睡著了。這次會面的結果可想而知,秦孝公以為商鞅是個騙子,滿口帝王之道一點用都沒有。

    景監心想,若事情有了轉機,日後也能多個盟友。於是,在景監的勸解下,五日後秦孝公再次召見了商鞅,想看看商鞅是否還有高見。

    這次,商鞅又搬出了王道之論,表示,若能用孔子的興國之道,秦國必將成為禮儀之邦。可不待商鞅說完,秦孝公就冷哼道:“若食不果腹,破衣爛衫,文明禮儀又有何用?”

    商鞅隨即沉默不語,秦孝公見狀,揮了揮手,將商鞅趕出了大殿,這次,他怒火沖天,將景監也罵了一頓,是不是腦子出了什麼問題,一次又一次地為商鞅引薦。

    同上一次一樣,被趕出來的商鞅還是厚著臉皮再次求到了景監面前。這次,商鞅不再遮遮掩掩,直言要與君上講一講霸道

    也不知道是商鞅特別會忽悠人,還是景監特別看重商鞅,冒著被秦孝公斥責的風險,景監第三次將商鞅帶到了秦孝公的面前。

    秦孝公見商鞅如此執著,不禁有些好笑,問道:“先生這次有何高見啊?”

    這次商鞅也不含糊,直奔主題道:“君上,今日我們來講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五霸之道。”

    見商鞅提到穆公,秦孝公不禁感慨道:“自穆公去後,我秦國再也不復往日雄風,也不知道我有生之年,能否振興秦國。”

    商鞅見狀,心下更加明瞭,擲地有聲地說道:“君上,秦國再現五霸雄風。秦國如今雖弱,卻有沃野千里,居華山天險,易守難攻,與戎狄為伍,民風彪悍,能練強兵,君上有一顆稱霸列國的帝王之心,若能輔以臣的法家之術,何愁大事不成。”

    法家之術,強國之術,這是商鞅手中的王牌。在當時,各國諸侯皆是以人治國,遇賢明君主則國盛,遇守城之主則平庸,遇殘暴之主則國滅。

    而法家思想講究的是以法治國,上到君王貴族,下到平民百姓,事事皆以法令行事,如此,整個社會都會以法令為依據有序發展,不會因為出現不賢的君王而導致國家大亂。

    商鞅的話說進了秦孝公的心坎裡,這不就是他想要的強國之計嗎。

    當時,周氏衰微,各諸侯國都在拼命搶奪地盤,擴張生存空間,秦國被擠壓得毫無還手之力,隨時走在滅亡的邊緣,他要的就是這樣立竿見影的強國之道

    他看著眼前這個年輕人,原來以為是個青銅,沒想到是個王者。就這樣,一個胸懷霸業之心的秦孝公和掌握著法家治國之道的商鞅一拍即合。

    一場以法家思想治國的變革已經悄然形成,即將席捲整個秦國。

    可是,秦孝公同意了,秦國的大臣們未必同意,守舊的權貴未必同意,乃至秦國的百姓也未必同意。根據《史記·商君列傳》記載:

    衛鞅欲變法,秦人不悅。

    當時的秦國長期與戎狄為伍,很難適應中原的那套制度。所以,想要將變法順利地推行,光得到秦孝公的支援是不夠的,還需要得到諸位大臣的支援。

    這一日,商鞅早早起床梳洗,隨後直奔秦王宮方向,今天他要去參加一場史無前例的辯論,他要用他的三寸之舌撬動秦國大臣們守舊的思想,這場辯論只許成功,不許失敗。

    大殿之上,列位臣工早已站定,秦孝公坐於高位之上,朗聲道:“今日早朝,只議強國大計,商鞅獻策欲變法,諸位可暢所欲言,恕爾等無罪。”

    秦孝公話音剛落,便有大臣走出來反對道:“天下諸侯皆以古法治國,臣從未見過哪個國家動盪不安,反而是那些總想著改革的倒會鬧出一些亂子來。”

    商鞅隨即也反駁道:“疑行無名,疑事無功,不以常人之法本就會惹世俗非議,成大業者不與世俗合流,不與常人共謀,只要能使國家強大,不必非要沿用舊法,只要能夠利於百姓,就不必遵循舊的禮制。”

    商鞅這一番聰明者不與愚人共謀的挑釁言論一出,滿朝譁然,朝臣們紛紛開始攻擊商鞅。

    “你一個衛華人,難道比我們這些秦國的臣子還懂秦國的形勢嗎?”

    “棄祖宗家法於不顧,倒施逆行,是何居心?”

    “我秦人豈是人人都可捏的軟柿子,不容你在這妖言惑眾。”

    見眾人在朝堂上吵作一團,沒個結果,太師甘龍制止道:“請大家稍安勿躁,聽我辯一辯。”

    隨後,他對商鞅說道:“客卿所言我不贊同,真正的聖人不用移風易俗便能教化民眾,真正有智慧的人可以改變成法就能天下大治,使用成法就能治理國家,不但百官順應,人民也能安定。”

    商鞅毫不退縮地繼續反駁道:“先生所言,世俗爾,普通人安於舊俗,書呆子拘泥於書本,這兩種人奉公守法尚可,卻不能和他們討論變革。聰明的人制定法度,愚蠢的人被法度制約;賢能的人變更禮制,尋常的人被禮制約束。”

    商鞅的一席話讓甘龍無話可說,時任司空的杜摯又站出來辯駁道:“古人有云,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古法沒有過錯,遵循亦不會出現過失。”

    商鞅見大臣們都是一成不變的發言,瞬間失去了耐心,厲聲說道:“治理國家怎可一成不變,守舊必不能強國,夏殷便是前車之鑑,而湯武之所能王天下是因為敢於改變。所以,反對舊法不應被非難,沿襲舊法也不值得被讚揚。”

    商鞅的質問響徹大殿,保守派還想再繼續反駁,卻只聽秦孝公哈哈大笑道:“商鞅說得好!”

    秦孝公已然表明了自己的立場,變法勢在必行,眾大臣見狀,也不再辯駁,以沉默收場。其實,秦孝公安排這場辯論是有私心的。

    孝公既用衛鞅,鞅欲變法,恐天下議己。

    自古變法者都沒有好下場,他了解這些守舊貴族們的手段,關係錯綜複雜,陰謀潛滋暗長,此前的兩代秦王便是死於世族權貴之手,他不想步先王的後塵。

    所以,他不能正面得罪這些守舊貴族們,他深知,若是將自己處於暴風之中,稍有不慎,便是粉身碎骨,他只能試探一下貴族的態度,也順便試探一下商鞅的決心。

    好在,商鞅沒有讓他失望,他相信商鞅能強大秦國,不負他的期望,而他只要堅定不移地站在他的身後,全力支援他便可以了。

    秦孝公要的就是商鞅這樣面對守舊貴族毫不退縮的勇氣,他知道,只有砍去他們的臂膀,刺穿他們的心臟,秦國才能真正強大起來,而商鞅就是那把最鋒利的刀。

    02

    商鞅變法

    公元前356年,商鞅被任命為左庶長,開始主持變法。

    不一會兒,一位白衣官員前呼後擁地登上了高臺,此人便是新官上任的商鞅,見氣氛已經烘托地差不多了,商鞅高聲說道:

    “只要有人能將這根木頭從這搬到北門,我賞十金。”

    圍觀的老百姓聞言一陣騷動,可大家還是比較理智,只是輕聲質疑起來。

    “這官老爺是在拿我們老百姓尋開心吧?”

    “搬根木頭就給這麼多錢,別是騙人的吧?”

    “官家的賞金哪有這麼好拿的,別是陷阱?”

    聞言,老百姓頓時炸開了鍋,這可是五十金,相當於一戶上等人家的全部財產了,搬根木頭就白白給了,簡直是不可思議。

    終於,從人群中走出一個人來,這五十金的誘惑足以讓他冒一次險

    眾目睽睽之下,在眾人的質疑聲中,他成功將木頭從南門搬到了北門,商鞅見狀,大手一揮,將五十金賞賜給了他,圍觀的老百姓頓時一陣驚歎,隨即又陷入後悔之中。

    這便是徙木立信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這是商鞅走的第一步,他要立信立威,他要讓老百姓知道,只要是他商鞅說過的話都要相信,他商鞅頒佈的法令都要遵循。

    商鞅這一舉動在守舊貴族看來就是妥妥地陰謀,想讓他們完全聽從商鞅的法令,簡直是痴人說夢,質疑聲一片接著一片飛向商鞅。

    可商鞅不在乎,他第一步就是要削弱並剝奪這群守舊貴族手中的權力。

    當年,周天子分封天下,這才有了齊、楚、秦這些諸侯國。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諸侯國的勢力不斷做大,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的權力被架空,諸侯國掌握了話語權。

    而各個諸侯國也存在相同的問題,各國的君主為了籠絡有功之人,將國家的土地不斷分給士大夫們,這些人坐擁權力後,開始欺上瞞下,利慾薰心,威脅王庭統治。

    當時,晉國就被他的三個大夫韓、趙、魏給分了,齊國則由田氏做大,最後篡奪了江山,秦國的癥結也在於此,民和財都集中在貴族手中

    所以,只有將他們的權力削弱,才能解決最根本的問題,不然,秦國就只能等著被大臣們瓜分,或是在諸侯混戰中走向滅亡。

    很快,他就頒佈了第一條法令

    第一、令民為什伍,牧司連坐。不告奸者腰斬,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匿奸者與降敵同罰。

    變法的第一條就是將老百姓十家編成一什,五家編成一伍,互相監視檢舉,一家犯法,十家連帶治罪,為此還增加肉刑、大辟,有鑿頂、抽肋、鑊烹之刑,此謂“什伍連坐”

    秦有刖刑,稱斷足或稱斬趾。“五人盜,贓一錢以上,斬左趾”——《秦簡》

    商鞅執法嚴苛,手段殘酷,一直為世人詬病,稱他是重刑重罰的罪魁禍首,可是,這對於有滅國危機的秦國來說是非常有用的。

    在當時社會,人口是第一生產力開墾土地、耕種糧食需要人,當兵打仗、保家衛國需要人,秦國有多少人?秦孝公不知道!這些人產生多少稅收?秦孝公也不知道。

    可等到要打仗修水利需要錢的時候,各個貴族就開始哭窮,找誰要錢都費勁,更可氣的是,秦孝公明知道他們有錢,卻也無可奈何。

    所以,為了能摸清秦國的人口數量,商鞅第一件事情就是令民為什伍,百姓登記造冊,這樣的話,權貴們再也不能隱瞞人口,瞞報稅收,相當於將民都集中到了君主手中

    貴族們沒有油水可撈了,勢必會針對商鞅,於是他提出了第二條法令

    第二、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

    父子、兄弟到了年紀必須分家,否則就雙倍收取他們的賦稅。

    百姓們從一大家子變成了小家小戶,釋出徵兵令和徵糧令都能落實到戶,如果有一家拖延,其他為了避免連坐也會及時舉報,貴族們攔都攔不。

    這樣做的結果便是百姓的戶數增加了,稅收增加了,兵源也增加了,貴族們看似撈到了好處,可家族卻因為分家,組織能力被打破,自身的反抗能力也一同被削弱了。

    沒過多久,商鞅就下了第三條法令

    第三、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為私鬥者,各以輕重被刑大小。

    建立軍功爵制,意味著底層人民可以透過打仗建立軍功獲得爵位,貴族們幾百年來的世襲罔替制度被打破,奴隸也可以翻身做貴族了。

    可即便貴族們對這條法令頗有微詞,可沒有人敢出來反對。貴族之所以能享有特權,依託的是秦國的存在。當外敵入侵,毀城池,佔土地的時候,貴族就需要出錢出任上戰場。

    可若是不想自己上戰場,就只能鼓勵別人去,所以好處自然要分點給別人。雖然這條法令讓貴族們恨得牙癢癢,但是佔著家國大義的名分,誰都不敢置喙,可他們又實在不甘心。

    這日,秦國都城櫟陽湧進了數千老百姓,他們紛紛控訴著商鞅變法的種種不好,為了能上達天聽,甚至有人跑去了秦孝公接見列國使臣的驛館去鬧。

    商鞅非常清楚,這次的抗議就是衝著他來的,這群老百姓的背後定有人指使,他不著急,他要等那個背後之人自己跳出來。

    於是,抗議持續進行了兩天,商鞅始終不予理會。於是就有大臣上奏秦孝公,稱刁民聚集驛館,是對君上的大不敬,是造反,應讓商鞅速去平亂,以儆效尤,保護變法。

    秦孝公看著奏章,露出了耐人尋味的表情,回覆道,此乃商鞅自己的事情,無需他人置喙操心,還是此事與你有關。

    大臣見狀,只得不再提及此事。

    面對這次阻撓變法的行動,秦孝公不管,商鞅不管,君臣之間達成了一種史無前例的默契。權貴們的把戲就在君臣的裝聾作啞中被擊潰。

    沒過過就,這數千百姓見鬧著沒什麼結果,自己就散了。

    為了避免夜長夢多,商鞅快速地頒佈了第四條法令

    第四、僇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

    為了增長稅收,國家鼓勵生產,施惠於民。凡是努力生產,讓糧食和布帛增加產能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和賦稅,而那些不從事本職工作,非法得利的人,要被收為奴隸。

    隨秦國國力日益增強,商鞅也獲得了極高的聲望。按理說,商鞅應該趁此機會將權貴們一網打盡,儘快完成變革,可是他還是覺得時機未到。於是,一場蹊蹺的戰爭被髮動了。

    《史記·秦本紀》記載:

    秦孝公八年,與魏軍在元裡交戰,秦軍勝。

    當時,商鞅已經被任命為秦國大良造,率軍包圍了魏國的都城安邑,這一次,秦軍大勝。可是,魏國投降了,商鞅卻沒有進一步佔領城池,連秦孝公朝思暮想的河西之地都沒要。

    秦孝公見商鞅勞師遠征,發兵魏國,打了場勝仗,什麼都沒要就回來了,不禁大動肝火,可秦孝公哪裡知道,商鞅是另有目的的。

    若是此次滅了魏國,列國諸侯絕不會作壁上觀,秦國雖然國力日盛,可也實在擋不住列國的鐵蹄,即使拿回河西之地也守不住。

    這次出兵魏國,也是打了魏國一個措手不及,魏國實力和軍力尚在,若是戀戰,秦國必將陷入苦戰,於變法不利,商鞅要的不是這些。

    他真正想要的是軍功!

    透過這次戰爭,秦軍迫降安邑,一些隨軍出征的將士因驍勇善戰而得了軍功,被破格提拔,而這部分人大多都聽命於商鞅,使得商鞅對軍隊的掌控更進了一步。

    之後,商鞅對國家體制和行政進行了更為嚴苛的改革,被貴族們瓜分得支離破碎的秦國重新歸於中央權力管理之下,權貴們被打下了一片又一片。

    貴族們早已恨得咬牙切齒,恨不能啖其肉,喝其血,他們絕不會坐以待斃,陰謀潛滋暗長,一場瘋狂的反撲正在醞釀。

    03

    血色理想

    商鞅變法一步步深入秦國,越來越觸及到守舊貴族的根本利益,矛盾日益加深,商鞅知道,此時想要他命的人數不勝數。

    為了以防不測,他為自己制定了周密的安保措施。

    每次出門的時候,他的車駕後面都跟著幾十輛隨行馬車,車上都載著披甲的武士,車隊旁還有手持矛和戟的衛士,將商鞅的車圍得水洩不通。

    可是,刺客的暗殺容易防備,政敵的陷阱卻悄然張開。

    這夜,秦都櫟陽一片肅殺,商鞅在府中來回踱步,他的內心早已不復往日的平靜,他必須要做出一個抉擇,這個抉擇關乎他一生的命運,他微微嘆了口氣,內心做主了決定。

    這一夜似乎特別漫長,商鞅久久不能入睡。

    第二日,天光大亮,商鞅便急急地入了宮。剛進秦孝公的大殿,便看見了戰戰兢兢跪倒在地的太子嬴駟和怒不可遏的秦孝公。

    商鞅知道,這是對手給他編織的一張大網,將他和太子網在一起,太子犯法,如何處置?不處置,那新法就是一張廢紙,處置了,得罪了未來的儲君,性命堪憂。

    此時的商鞅早已做出了決定,他對秦孝公拱手道:“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犯法,當與庶民同罪。”

    嬴駟一聽,連忙磕頭求饒,可內心早已將商鞅罵了千百遍了。

    商鞅頓了頓又說道:“太子乃一國儲君,上天加命,不得受刑。且太子年幼,無知,他之所以犯法,皆因太傅太師管束不嚴,所以,理應由他們代太子受刑。”

    《史記·商君列傳》記載: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明日,秦人皆趨令。

    太子首傅公子虔秦獻公的兒子,秦孝公的親兄弟,仗著身份地位,一般人不敢惹。可商鞅不怕,當場對公子虔用了刑,太子不敢攔,而秦孝公壓根就不準備攔。

    太子雖然免於責罰,可是他心中並未有半分感激,太傅被用了刑,太師臉上被刻了字,這相當於昭告天下,天子曾經是個罪犯,人人都能戳他的脊樑骨,這口氣如何咽的下。

    商鞅知道,自己已經徹底得罪了太子殿下,將來太子登基,恐怕是死無葬身之地,他如今只有一個念頭,就是將變法推行得更徹底

    據西漢史學家劉向在其著作《新序》中記載:

    一日臨渭而論囚七百餘人,渭水盡赤,號哭之聲動於天地。

    為掃清阻撓變法的勢力,商鞅下了狠手,在渭水邊殺掉了七百多人,鮮血將渭水染得鮮紅,哭聲震天,這是商鞅在向世人展示他的決心。

    面對商鞅的鐵血手腕,守舊貴族們都退縮了,沒有人會嫌命長,再去商鞅面前找死了。

    公元前350年,秦國將國都從櫟陽遷往咸陽,商鞅為秦國下了第二劑猛藥。

    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內息者為禁。而集小鄉邑聚為縣,置令、丞,凡三十一縣。為田開阡陌封疆,而賦稅平。平鬥桶權衡丈尺。

    這一次,商鞅將分家制度徹底的法律化了,之前不分家者賦稅雙倍,這對下層的民眾來說可能是泰山壓頂,可對上層貴族來所根本不算什麼,很多貴族還是只交罰款不分家

    而這次,商鞅明文法令,不分家就是違法,任何人沒有例外,這一步不僅將勞動力挖掘得更加徹底,還將門閥貴族打得支離破碎。

    藉此機會,他改革了土地政策,將土地重新丈量,登記在冊,將貴族們手中的閒散土地收回,使中央完全掌握了土地數量並能合理分配,從而將軍功受爵賜田制度發揮最大的作用。

    商鞅走的每一步都讓秦國變了個樣,可他每走一步,守舊貴族們的地位、金錢、權力就一再受到挑戰。於是,就有不怕死的公子虔再次觸犯了法律,而商鞅也不怕事,下手更狠。

    行之四年,公子虔復犯約,劓之。

    商鞅將公子虔的鼻子給割了,這次他終於老實了,躲在家裡八年沒有出過門。

    商鞅的第二波變法推行到第五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秦國終於大步踏上了國富兵強的道路,拳頭硬了,列國諸侯也不敢再來侵犯。

    如今的秦國,百姓溫飽,士兵勇猛,軍隊銳利,猶如一頭沉睡的雄獅,隨時可能向列國奔襲而去,這種不怒自威,霸氣外露,讓各個諸侯國再也睡不安穩了。

    居五年,秦人富強,天子致胙於孝公,諸侯畢賀。

    周天子終於正視了秦國的強大,賜來了祭肉,各國諸侯不敢再藐視秦國,紛紛趕來祝賀,此時的秦孝公終於揚眉吐氣了。

    此時,與秦國相鄰的魏國正與齊國交戰,大敗而歸,元氣大傷。商鞅趁此機會,向秦孝公諫言,魏國乃秦國的心腹大患,不如趁此良機,發兵魏國,奪取河西之地,成就帝王霸業。

    公元前340年,秦魏邊境,商鞅率領大軍進攻魏國。時隔多年,他終於重返這片土地。他想起離開時許下的諾言,他日若再回到這片土地,他必將征服這片土地。

    兩軍對壘之際,商鞅派人給魏軍統帥公子卬送去了一封信。

    吾始與公子驩,今俱為兩國將,不忍相攻,可與公子面相見,盟,樂飲而罷兵,以安秦魏。

    意思是,我當初在魏國受公子照顧,如今兩國交戰,作為將領,不得不向公子刀戈相向,軍令如山,非我本願。我願意與公子訂立盟約,痛飲幾杯,各自罷兵,從此秦魏相安無事

    其實,與秦國交戰也非公子卬本願,魏國連年征戰,軍力大損,秦軍進犯之時,魏軍正在與趙軍交戰,分身乏術,不得不派遣公子卬應戰,實在是趕鴨子上架。

    如今,見商鞅如此顧念舊情,公子卬不疑有他,便想著去秦軍大營會會老友,藉此休戰。

    席間,公子卬與商鞅推杯換盞,共同聊起在魏國的歲月,商鞅舉杯,感謝公子卬當年在魏國的照顧,更是替兩軍將士感謝公子卬,前來赴約,避免一場廝殺。

    公子卬聽罷,開懷大笑,正準備舉杯飲酒之時,商鞅將手中酒杯擲於地上,隨即,從暗處竄出了一隊秦軍士兵,他們一擁而上,將公子卬抓住。

    此時的公子卬才意識到自己上當了,破口大罵:“商鞅,你這個背信棄義的小人。”

    魏軍群龍無首,很快就被秦軍擊潰。面對如此強大的秦軍,魏惠王終於屈服了,他以割讓河西之地六百里作為求和的條件,又將都城遷往大梁,遠遠地躲開了秦國。

    此時的魏惠王無比後悔,他後悔沒有聽公叔痤的話,將商鞅殺死在魏國,可惜,為時已晚。

    打敗魏國的商鞅回到秦國後,權勢與聲望都達到了人生的巔峰。秦孝公也兌現了當年的諾言,封商鞅為列侯,領商於之地十五城為食邑,封號商君。

    也就是這一年,這個為秦國憂心忡忡的君王,商鞅變法最堅定的支持者終於病倒了。他知道,商鞅為了變法樹敵無數,已然沒了後路,他更深知,太子繼位後,不會放過商鞅。

    為了保全秦國,保全變法,保全商鞅,他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禪位於商鞅。

    《戰國策》記載:

    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傳商君,辭不受。

    秦孝公知道,商鞅與太子日後必有一爭,以如今商鞅在秦國的聲望和權勢,太子未必能討到好處,他如此做,不過是希望商鞅繼位後,能保全太子嬴駟。

    此時的商鞅處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一步走錯便是萬劫不復,可面對如此誘惑商鞅還是拒絕了,他向秦孝公承諾會好好輔佐太子。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病逝,太子嬴駟繼位,史稱秦惠文王。此時,蟄伏多年的公子虔再度復出,他夥同其他貴族,羅織罪名,誣陷商鞅謀反

    秦惠文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到邊境關口,想要住店,可店家不知道他是商鞅,要求帶了證件才能入住,不然會獲罪

    商鞅聞言不禁仰天嘆息道:“制定新法的遺害竟然到了這一步。”

    於是,商鞅離開秦國逃到了魏國,可是魏人恨他欺騙公子卬,致使魏軍大敗,將他捉住,送回了秦國,回到秦國的商鞅逃回了封地,發兵攻打鄭縣。

    秦惠文王見商鞅還想做困獸之地,於是出兵討伐,將他殺死在彤地。商鞅死後,其屍身被帶回咸陽,處以車裂示眾,並誅滅了商鞅全家。

    商鞅用自己的血為秦國鋪就了霸主之路,依靠法家治國打下的基業,秦國羽翼漸豐,勢不可擋,正式走上了討伐六國的征途。

    04

    變法本質

    商鞅死後,百姓們拍手稱快,貴族們彈冠相慶,君主如釋重負。

    據《戰國策·秦策一》記載:

    商君歸還,惠王車裂之,而秦人不憐。

    商鞅活著的時候,秦孝公甘願退居二線,成了一位“虛君”,導致當時的百姓只知商鞅而不知秦王,所以,對於剛剛繼位的秦惠文王來說,想要樹立Regal,商鞅便是最好的祭品。

    殺了商鞅,可以換取貴族們的支援,殺了商鞅可以抹去自己曾經的恥辱,殺了商鞅可以讓天下人知道,如今是他嬴駟掌權!

    可商鞅死了,秦惠文王並沒有捨棄商鞅的法令,秦國依然繼續著沒有商鞅的商鞅變法。此後,秦國的每一代君主都堅定不移地推行著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看似是動了守舊貴族的利益,其實他是一個專制馭民政策的推動者。有道之君,務在弱民!其變法的本質在於制民。

    怎麼制民?將人劃分成分。

    喜歡談抱負談理想的人,具有自我的意識形態,不容易聽從國家的號令。喜歡論政治談時弊的人,具有政治思想,容易輕視朝廷法令。好勇鬥狠的人,具有反抗意識,不易受君主統治。做買賣的人,有錢有閒,荒廢田地,到處遷徙,不利於戶籍管理。

    這些人有獨立的意識形態,不容易受君主的控制。在秦國,百姓只能有兩種職業,一種是農,一種是兵,商鞅將他們稱為“耕戰之民”。

    閒時開墾土地,種植糧食,戰時披堅執銳,上陣殺敵,這是他的疲民政策。商鞅要的是強化意識形態控制,使民眾見識短淺,思想侷限於君主的控制。

    所以有人說,讀了《商君書》以後,會被商鞅思想的狡詐、殘酷和冷血深深震撼。

    窮民以便君用,愚民以利役使,弱民以削反抗。

    民窮,就會對君主的賞賜感恩戴德,更方便民為君用;愚民,就不會輕視朝廷的命令,思想受限能更好地受君主統治;弱民,消滅民眾的組織,使其不能反抗君主。

    自始至終,商鞅出臺的一系列法令看似是在削弱權貴以富民,其實是將民眾完全控制在股掌之中,將其限制在在飢與飽,賤與貴的邊界上。

    所以說,商鞅變法表面上是依法治國,以法強國,而更深層次的則是高明的君主役民統治術

    昔之能制天下者,必先制其民者也;能先勝敵者,必先勝其民者也。

    可見,商鞅才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君主統治的集大成者,這便是,商鞅雖死,變法猶在!

    黃泉之下,商鞅若再見秦孝公,也能說一句,臣不負君上所託!

  • 13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商鞅變法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成功的變法,沒有之一,透過商鞅變法,把一個處於邊陲之地的弱勢秦國變成了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大的諸侯國,從商鞅變法開始,秦國用了六代人統一了幾百年亂世的戰國,建立了大一統的秦朝。

    從中國歷史來看,歷朝歷代的改革者大多不得善終,因為改革一定會觸動權貴階層與利益階層,商鞅也是如此,不僅被秦惠文王實以車裂的酷刑,而且全族人均被誅殺,那麼問題來了,商鞅變法明明讓秦國變得強大,秦惠文王為何要車裂商鞅呢?

    一般來說,都認為秦惠文王對商鞅有仇恨,因為他在做太子的時候,觸犯了法律,商鞅為了維護變法,同時也為了打擊反對變法的權貴,對當時秦惠文王的師傅公孫賈實行黥刑,也就是在臉上刺字,這個刺字終生無法消除。

    商鞅變法

    商鞅的這個處罰是在秦孝公的支援下推行的,雖然處罰的是秦惠文王的師傅,但明顯是衝著秦惠文王來的,這算是秦惠文王與商鞅結下了仇恨,再加上秦孝公臨死前曾想傳位於商鞅,所以秦惠文王對商鞅的仇恨就更深了,才會車裂商鞅並誅其全族。

    《戰國策》:孝公行之十八年,疾且不起,欲傳商君,辭不受。

    這麼解釋也說得過去,但從秦惠文王的一生來看,他是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在位期間伐義渠、收巴蜀、出函谷為秦國四處擴張立下不少功勞,同時秦惠文王又是有一個極會用人的君主,張儀、公孫衍、司馬錯、魏章等人才都在當時得到了重用。

    秦孝公用商鞅變法

    如果說秦惠文王為了報自己的仇就殺掉了商鞅,那你太小看秦惠文王了,事實上遠遠沒有這麼簡單,而是有著複雜的政治考量,同時還有大量的政治謀略運用,秦惠文王是一個非常有能力的君主,他殺商鞅最大的政治目的就是鞏固君權,與仇恨無關,但是秦惠文王的政治手段非常殘酷且完美

    秦惠文王即位當上國君的時候只有19歲,按照秦國禮制,還是未成年人,後來的秦始皇舉行冠禮都是22歲,冠禮後才代表成年可以親政了,一個19歲的年輕人剛剛當上國君,最需要的是什麼?當然是鞏固自身權力,同時獲取朝臣與天下百姓的支援

    秦孝公一死,秦惠文王繼位,沒多久,公孫賈和公子虔向秦惠文王誣告商鞅謀反,秦孝公在世時,堅決支援商鞅變法,決心很大,根本沒有權貴敢誣告商鞅,秦孝公同時給了商鞅很大的權力,可以按法律來處罰權貴,所以受到法律打擊的公孫賈和公子虔根本不敢對商鞅有什麼想法。

    秦惠文王

    秦孝公一去世,秦惠文王繼位,公孫賈可是秦惠文王的老師,公子虔又是秦國宗室大臣,也是秦惠文王的老師,所以兩人聯合起來誣告商鞅,以試探秦惠文王對商鞅的態度,或者他倆早就跟秦惠文王商量好了要對付商鞅,欲加之罪,何患無詞。

    那麼秦惠文王對商鞅的態度是怎麼樣的?

    《史記 商君列傳》:後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發吏捕商君。

    根據史書記載,當時的秦惠文王釋出命令逮捕商鞅,商鞅一看國君要抓他,於是就逃走,這一逃走就是跳到黃河也洗不清了,商鞅逃到自己的封地後,就發動民眾造反,結果兵敗逃走,最終被殺,然後被車裂,商鞅因為逃走表示已經坐實了謀反。

    商鞅

    秦惠文王的政治手段非常高明,公孫賈和公子虔本以為可以藉助秦王的權力打擊政敵商鞅,確實也做到了,商鞅被車裂,他們以為這是他們想要的結果,結果全部掉進秦惠文王的計謀之中,反而被秦惠文王所利用,殊不知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至少有三點說明了秦惠文王的手段非常高明。

    1、秦惠文王利用公孫賈和公子虔打擊商鞅。

    2、秦惠文王利用商鞅除掉了公孫賈和公子虔。

    3、最高明的獵人是以獵物的樣子出場的,但卻達到了目的。

    首先,商鞅是真的謀反了,但卻是被逼的,如果商鞅被抓,秦惠文王仍然有手段讓商鞅揹負謀反的罪名,如果商鞅逃走,還是謀反,商鞅根本沒有選擇

    其次,商鞅被殺後,公孫賈和公子虔也被秦惠文王找了個理由除掉,理由就是商鞅是被誣陷的,沒有找到證據,誣告可是重罪。

    最後,在整個過程中,年輕秦惠文王是以最高明的獵人出場的,整個過程看起來他是被動應付的,實際上他才是整個過程幕後的策劃人,這讓人不得不佩服秦惠文王的手段高明。

    19歲的秦惠文王要對商鞅動手,最根本原因就是鞏固權力,這在史書中都有記載:

    《戰國策》:人說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國危,左右太親者身危。今秦婦人嬰兒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為主,大王更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讎也,願大王圖之。

    當時有人對秦惠文王說:大臣的聲望過重,將危及國家,左右輔佐的人員過分親近,將危及君王自身。如今,連秦國的婦女孩童都在談論商君的法令,卻沒有人談論大王您的法令。這是商君反臣為主,而大王您倒變為人臣了。那商君本來就是大王的仇敵啊!希望大王對他採取措施。

    公子虔誣陷商鞅謀反

    這話有兩層意思:

    1、商鞅的權力過大

    秦孝公時期的商鞅可以說是秦國的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而且當時秦國最重要的活動就是變法,變法的目的就是富國強兵,主要有兩個內容,一是獎勵軍功,二是獎勵耕種,軍功需要不斷透過戰爭的方式獲取,耕種則為秦國獲取更多的糧食用於戰爭。

    秦孝公甘願做商鞅背後的人,全方位支援商鞅變法,因為秦孝公太想秦國富強了,只有富強了,才能東出函谷、進軍中原,所以秦孝公給予商鞅無限的變法權力,甚至為了維護變法,還讓商鞅處罰自己接班人的老師。

    因為變法,商鞅掌控了秦國的權力機構,在廢除了世襲世䘵制之後,秦人想要上升只有靠軍功,軍功又是商鞅透過變法給予的,所以秦國慢慢地產生了一個非常龐大的軍功階層,代替了原來的權貴階層,軍功階層的人幾乎都是商鞅變法獲得提拔的,因此這些人肯定首先是感謝商鞅,而不是國君。

    商鞅在秦國權力極大

    這樣的話,商鞅掌控了秦國的人才,再透過變法,掌控了秦國的朝政,秦孝公不計較這些,不代表其他國君不計較,至少秦惠文王就非常在意,秦惠文王繼位時只有19歲,這是主少國疑,秦惠文王想要在秦國做主,最好的辦法就是殺商鞅立威。

    2、秦人只知道商鞅之法,不知道國君的法令

    商鞅在秦國變法十幾年,秦法已經深入人心,因為違反法律的代價是很大的,為了維護變法,商鞅一次就在渭河邊殺死了違法的700多人,這就是嚴刑峻法,最直接的表現就是人人守法,輕易不敢違反法律。

    就這樣商鞅變法成為秦人的基本生活準則,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能做,變法都寫得清清楚楚,所以向秦惠文王告密的那人就說秦人只知道商鞅之法,事實也的確如此,沒人知道國君有什麼法令,國君就沒有威望可言。

    向秦惠文王告密的這人切中國君的要害,這也是秦惠文王擔心的,看起來是公孫賈和公子虔在誣陷商鞅,實際上秦惠文王才是幕後的主導者,秦惠文王的目的是殺商鞅立威,並鞏固權力,想想看,秦國基本法的維護人商鞅都被年輕的秦王所殺,之前敬畏商鞅的人就會敬畏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殺商鞅

    你以為秦惠文王殺了商鞅,這場政治鬥爭就結束了嗎?並沒有,秦惠文王在車裂商鞅,並誅滅其族後,又宣佈商鞅沒有造反的證據,等於是說公子虔和公孫賈在誣陷商鞅,這可是重罪,於是秦惠文王又藉此除掉了公子虔和公孫賈及兩人背後的黨羽

    看到了吧,這就是秦惠文王的政治手段與權謀,他為了權力既可以誅殺秦國變法最大的功臣商鞅,同樣為了權力,秦惠文王連自己的兩個師傅都可以除掉,根本沒有感情而言,在他的心目中,沒有感情親情,只有雄心壯志。

    當秦惠文王處理了商鞅、公子虔、公孫賈之後,老一輩有威望的大臣都沒有了,於是秦惠文王的威望就來了,地位也高了,權力就更集中了,這就是秦惠文王的目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投放原子彈前,美國給日本撒了六千萬張傳單,日本人為何無動於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