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AB面

    在影視劇、小說中我們經常能聽到“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這句話,這句話出自《晉書.列傳三十九》,大概意思是說“我雖然怨恨伯仁,卻沒有想殺他的意思;但是因為我的怨恨使伯仁被人殺死,伯仁的死與我有間接的關係。”作為一句流傳了上千年的名言,這句話裡的“我”和“伯仁”到底指的都是誰呢?

    “伯仁”指的是兩晉時期的名士周顗。周顗字伯仁,出身於世家大族,他的父親是西晉將領,因參與滅吳之戰立下戰功被封為武城侯,周顗年少時就很有名氣,受到當時很多名士的欣賞。周浚死後,作為長子的周顗承襲了父親的爵位,在東海王司馬越之子、鎮軍將軍司馬毗屬下擔任長史,此時經歷了八王之亂、五胡亂華的西晉王朝已是強弩之末,中原人士紛紛避難江東,當時還是琅琊王的司馬睿鎮守江東,於是徵辟周顗為祭酒,並先後任命他為荊州刺史、寧遠將軍,司馬睿建立東晉之後周顗被任命為吏部尚書、尚書僕射等職。周顗雖然聲望極高,但卻好酒成性,擔任尚書僕射後天天沉醉,不理俗務,因此人稱“三日僕射”。

    介紹完“伯仁”,下面該說說“我”了。“我”指的是是東晉的名臣王導,東晉政權的奠基者,西晉末年王導與其兄王敦隨後來的晉元帝司馬睿南渡,積極團結南北士族支援晉室,使得東晉王朝得以在南方立足,因王導和王敦盡心輔助司馬睿,當時人都稱“王與馬,共天下”。東晉建立後,王導先後被任命為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侍中、司空等職,在晉元帝死後又繼續獲得了後來晉明帝、晉成帝的倚重。除了政治家的身份之外,王導還是一位出色的書法家,尤以行草最佳,在當時有著很高的聲望,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書法家王羲之就是他的侄子。

    介紹完兩個人的身份,下面就該說一下這句話的由來了,為什麼王導沒有殺周顗,而周顗最終卻因為王導而死呢?這事兒還得從王導的哥哥王敦說起,當年東晉王朝建立之後,一文一武的王導、王敦兄弟手握大權,但是日漸飛揚跋扈的王敦逐漸引起了司馬睿的不滿,在雙方矛盾不可開交的時候王敦索性奇兵進犯京師,當時仍在建康的王導和王氏一族面臨著合族被殺的風險,惶恐不已的王導於是率領王氏宗族跪在皇宮前請罪,這時周顗入宮,王導高聲呼喊:“伯仁,幾百口全靠你啦!”,但周顗徑直而去,連頭都沒回。見到司馬睿的周顗備言王導之忠君愛國,勸諫司馬睿決不能錯殺忠良,元帝採納了他的建議,出宮之後的周顗面對著王導的呼喊仍然不為所動,徑直而去,不明就裡的王導於是對周顗懷恨在心。王敦入京,王氏一門重新得志,周顗等人被捕,押至石頭城南門外處死,在此過程中王導始終未發一言。王敦之亂平定後,王導檢查以前的宮中奏摺,發現了周顗當年營救自己的奏章,王導拿著這封奏章,痛哭流涕,悲不自勝,對自己的兒子說:“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自此“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這句諺語便千古流傳,直至今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什麼牌子的手機高階大氣上檔次、價效比高,值得購買?